[拼音]:Wuhan Shi
[外文]:Wuhan Shi
湖北省省会,长江沿岸著名港口,中国第2大河港,华中地区水陆交通枢纽,综合性工业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位于省境中部偏东,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武昌、汉阳、汉口隔江相望,通称武汉三镇。辖9区及武昌、汉阳、黄陂、新洲4县。面积8467平方公里,人口669.75万;其中市区面积1627平方公里,人口375.05万。武汉春秋属楚,汉属江夏郡。东汉末年,在汉口筑却月城,龟山筑鲁山城,武昌黄鹄山筑夏口城,隔长江相望。隋于江南置江夏县,以武昌为治所;于江北置汉阳县,以汉阳为治所。两宋武昌属鄂州,汉阳、汉口属汉阳军。元、明、清三代,武昌为湖广行中书省,湖广布政使司,湖广总督署所在地。汉阳为汉阳府治所在地。汉口在清时设夏口厅。1912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废汉阳府留汉阳县,改夏口厅为夏口县。1927年置汉口特别市,1931年改普通市。1937年设武昌市。50年代初期,汉口、武昌、汉阳合并称武汉市,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改为湖北省辖市。1960年武昌县府移驻纸坊镇,汉阳县府移驻蔡甸镇。
市境位于江汉平原东南部,北为大别山地,南为幕阜山地,有少数残丘错落分布于平原间。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洼,河湖密布,形成以长江为轴心的向心水系。城区位于浅丘性河湖冲积平原上,东西向两列残丘横亘中部,长约30公里,海拔80~120米,由石英砂岩构成。长江在市区内横截残丘,受蛇山和龟山扼束,江面宽仅1100米,武汉长江大桥即利用蛇山和龟山为引桥基础。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热冬冷,夏雨冬干,夏初多梅雨,年均温16.7℃。城区受热岛效应影响,夏季高温达35℃以上日数年平均为22天,极端高温41.3℃(1934年8月10日),向有“火炉”之称。年降水量1280毫米左右,6月最多,12月最少,年际变率大。江湖水位涨落频繁。20世纪50年代以来培修堤防,加强防汛,多次战胜特大洪水。
武汉历史上以商业著称。唐宋时,商场中心在江夏县城南门外(今武昌平湖门);宋元以后,商场北移汉阳南门、东门及铁门关一带;汉水改道以后,商场重点转移到汉水北岸的汉口。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合称全国四大名镇。1858年汉口开埠通商后成为著名商业中心。武汉近代工业出现于19世纪中叶。俄、英、德、法、日、瑞士、荷兰等外国资本在武汉兴办砖茶、打包、面粉、 榨油、酿酒、 制烟、制冰等厂,从事出口加工工业。清政府“洋务派”以官办或官商合办形式兴建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纱、布、丝、麻等局;民族资本兴办的工业有火柴厂、 面粉厂、 机器厂、水电公司等。当时武汉工业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仅次于上海,居第2位。
20世纪50年代以来,武汉工业迅速发展。1954年在青山区兴建武汉钢铁公司,为全国重点钢铁联合企业之一。此后兴建的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汉锅炉厂、武汉车辆制造厂等也均为现代化大型企业。现今武汉已形成以冶金、纺织、机械、食品为主,轻工、化工、建材、电子等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1991年中法合资经营年产30万辆轿车的总装厂已在汉阳动工兴建,全部投产后,将成为全国轿车生产基地之一。1990年武汉市工业总产值302.08亿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8位。
武汉为全国内地商业贸易中心。武汉科技力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在全国大城市中居第3位。市内现有高等院校35所。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重点院校集中在珞珈山、喻家山、桂子山、马房山一带。武昌小洪山有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
武汉地处中国中部地区中心位置,汉江在此注入长江。历来是全国北煤南运、南粮北调以及华中地区外贸商品出口通道。河运北通陕、豫、西上川、黔,南去湘、赣,东下皖、苏,向有“九省通衢”之称。武汉以下,长江常年水位可通5000吨级轮船;武汉以上,西至重庆,可通1500吨级轮船。1980年开辟江海联运,有航线直达香港。50年代兴建的武汉长江大桥,将京广铁路联成一线。后又建成江汉桥、江汉二桥,把武汉三镇联为一体。新建武大(武昌—大冶)、汉丹(汉口—丹江口)铁路干线,西北东南斜贯省境。武汉为湖北公路网络交汇中心,公路干线有汉宜(汉口—宜昌)、汉沙(汉阳—沙市)、岱黄(岱家山—黄陂)、武湘(武昌—长沙)等线。1991年建成武汉—黄石高速公路,全长70公里。民用航空已初具规模,省内可通沙市、宜昌、恩施、老河口;省际可通北京、 上海、沈阳、哈尔滨、 西安、兰州、重庆、成都、贵阳、昆明、广州及香港等地。
武汉名胜古迹众多。古建筑有黄鹤楼(重建)、晴川阁(重建)、古琴台、宝通寺、归元寺、长春观;古遗址有武昌县境发现的北宋瓷窑群;古陵墓有武昌县境龙泉山明代楚王墓群。革命纪念地有辛亥革命起义门、湖北军政府旧址、辛亥革命烈士墓、“二七”纪念馆、施洋烈士墓、“八七”会议会址、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等。位于武昌城区东郊的东湖风景区,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黄陂县木兰山为全省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