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十字军东侵

西欧封建主、商人和罗马天主教会在反对异教、维护基督教的宗教旗帜掩护下,于1096~1270年对地中海东岸诸国,主要是对该地区的伊斯兰教国家发动的军事侵略。因侵略军的服装上缝有红十字作标记,故名十字军。西欧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增长,是促成十字军东侵的根本原因。各级封建主,特别是为数众多的骑士阶层,力图向外扩大领地,夺取东方富饶的财富。城市商人,尤其是意大利的商人,企望夺取东方的港口和市场,扩充商业权益。罗马教廷是这次侵略战争的鼓动者与策划者,教皇意欲借此扩大天主教的势力和财源并控制东正教。一些不满现实的农民,也希望通过远征,摆脱日益繁重的封建剥削与压迫。东方阿拉伯各国当时所形成的复杂局势有利于西方入侵者。11世纪,阿拉伯帝国已分裂,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巴格达,建立庞大的国家,但不久又分裂为若干小国,相互混战。拜占廷帝国日益衰微,塞尔柱突厥人正挥戈进犯。拜占廷帝国皇帝阿历克塞一世(科穆宁的)屡屡向西方诸国乃至教皇求援,遂为东侵造成可乘之机。1095年,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克莱蒙召开宗教会议,煽动宗教狂热,用解放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这一口号蛊惑人心(耶路撒冷于十一世纪末为穆斯林的塞尔柱突厥人所占领)。在教会的鼓动下,群起响应,举兵东侵。十字军东侵战争延续近200年之久,前后进行了8次。

第一次东侵(1096~1099)

1096年初春,首先集结的是农民队伍。但农民十字军装备差,无训练,在小亚细亚被塞尔柱突厥人击溃,几乎全军覆没。同年秋,骑士十字军分兵4路出发,于1097年会合于君士坦丁堡,旋渡海进入小亚细亚,先后占领了塞尔柱突厥人的都城尼西亚等地,大肆掳掠,于1099年7月15日占领耶路撒冷。接着按欧洲封建国家的模式,在地中海沿岸所占地区建立若干封建国家,其中有耶路撒冷王国以及附属于该王国的安条克公国、的黎波里与埃德萨伯国等。十字军国家横征暴敛,迫使人民不断起义,政权动荡不定。为了统治占领地区,教皇曾批准成立各种骑士团,派往东方加强军事控制。

第二次东侵(1147~1149)

1144年,埃德萨伯国被突厥人占领,耶路撒冷王国向西欧求援,故于1147年又兴兵。法王路易七世及德王康拉德三世领导这次远征,但遭挫败,未达目的。

第三次东侵(1189~1192)

1187年,埃及苏丹萨拉丁军队攻占耶路撒冷,1189年十字军又一次出兵,由德王弗里德里希一世(红胡子)、法王腓力二世·奥古斯都与英王理查一世(狮心)亲自率领。但他们之间矛盾重重,战略上不统一,又遭到东方人民的强烈反抗,终致损失沉重,军事进展甚微,未能夺取耶路撒冷。

第四次东侵(1202~1204)

在教皇英诺森三世策划下,这次进攻目标不是伊斯兰教国家,而是与十字军同样信奉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这表明了十字军东侵的真实目的,并非是为了维护基督教。1204年4月13日,十字军攻下君士坦丁堡,大肆劫掠达一周之久,毁坏或盗走古代文物不计其数。拜占庭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大部领土亦被占领,十字军在此建立了“拉丁帝国”。拜占庭帝国自遭此浩劫后,其商业地位遂为威尼斯等所取代。

第五次东侵(1217~1221)、第六次东侵(1228~1229)、第七次东侵(1248~1254)、 第八次东侵(1270)

五、六、七次东侵主要进攻埃及等地,八次东侵进攻北非突尼斯,均告失败。此后,教皇再也号召不起十字军。十字军在东方的领地逐个转入阿拉伯人手中。1291年,十字军丧失了在东方的最后一个据点阿卡。

十字军东侵是在宗教旗帜下进行的侵略性战争。十字军成分复杂,纪律涣散,指挥不统一,劳师远征,不适应东方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部队以重骑兵(人员、马匹均着甲胄)为主,辅以步兵,冲击力较强,但装备笨重,机动灵活性不足,因此常遭挫败。突厥人和阿拉伯人的轻骑兵和步兵弓箭手机动灵活,加之适应本地条件,善于运用避实击虚、诱敌入伏、攻敌侧后等战术,故多次取胜。

图

十字军东侵使近东诸国社会生产惨遭破坏,人民死于战乱,严重阻碍了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西欧人民蒙受巨大损失。但十字军东侵后,东西方联系更加频繁,客观上促进了西欧商业与手工业发展的作用。农民与封建主之间矛盾的加深,引起了西欧封建社会内部愈益深刻的变化。十字军东侵,促进了西方军事学术、军事技术的发展。西方人学会制造燃烧剂、火药和火器;懂得使用指南针;海军亦有新的进展,桡桨战船开始为帆船所取代;重装骑兵作用的衰落,导致轻装骑兵和步兵的地位与作用重新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