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了谏争如流、直言切谏、往者不谏,来者可追等含“谏”的成语28个,其中“谏”开头的成语3个,“谏”结尾的成语16个,“谏”在中间的成语9个,包括成语的解释、出处和示例等。
“谏”开头的成语1、谏争如流[jiàn zhēng rú liú]
【解释】谏争:争同“诤”,直言相劝。劝谏的话如同流水一样,滔滔不绝。
【出处】明·无名氏《东篱赏菊》第二折:“从父令是何由,从君令是何由,冒斧当戈,谏争如流。”
2、谏鼓谤木[jiàn gǔ bàng mù]
【解释】谏鼓:相传尧曾在庭中设鼓,让百姓击鼓进谏;谤木:相传舜在交通要道立木牌,让百姓在上面写谏言。指广开言路,听取各方意见。
【出处】《淮南子·主术训》:“故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后汉书·杨震传》:“臣闻尧舜之时,谏鼓谤木,立之于朝。”
【示例】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立之于朝;殷周哲王,小人怨詈,则还自敬德。 ——蔡东藩《后汉演义》第四十二回
3、谏尸谤屠[jiàn shī bàng tú]
【解释】向尸体劝谏,向屠伯指责杀牲的过失。比喻劝谏无济于事。
【出处】唐·柳宗元《天对》:“幽祸挐以夸,惮褒以渔。淫嗜筏杀,谏尸谤屠。”
“谏”结尾的成语1、直言切谏[zhí yán qiē jiàn]
【解释】谓以正直的言论谏诤。古时多用于臣下对君主。同“直言极谏”。
【出处】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朔虽诙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上常用之。”
2、犯言直谏[fàn yán zhǐ jiǎn]
【解释】敢于冒犯尊长或皇上的威严而直立相劝。
【出处】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谏臣。”
3、犯颜进谏[fàn yán jìn jiàn]
【解释】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谏:以直言规劝。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
【出处】《旧唐书·魏征传》:“征状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胆智,每犯颜进谏,虽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
4、犯颜直谏[fàn yán zhí jiàn]
【解释】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威严;直谏:以直言规劝。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其改正错误。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谏臣。”
5、犯颜极谏[fàn yán jí jiàn]
【解释】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威严;极谏:以直言规劝(常用下对上)。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其改正错误。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谏臣。”
6、正言直谏[zhèng yán zhí jiàn]
【解释】以正义之语,规劝皇帝、上级、长辈或朋友。
【出处】三国·魏·桓范《谏争》:“今正言直谏,则近死辱而远荣宠,人情何好焉,此乃欲忠于主耳!”
【示例】臣幸逢陛下至圣大明,好忠爱直,每正言直谏,特见优容。 ——唐·陈子昂《申宗人冤狱书》
7、饰非拒谏[shì fēi jù jiàn]
【解释】饰:掩饰;非:错误;谏:直言规劝。拒绝劝告,掩饰错误。
【出处】《荀子·成相》:“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
【示例】饰非拒谏,断自己意。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
8、任贤受谏[rèn xián shòu jiàn]
【解释】贤:有德有才的人。任用有才德的人,接受劝谏。
【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
9、直言极谏[zhí yán jí jiàn]
【解释】①谓以正直的言论谏诤。古时多用于臣下对君主。②直言极谏科的省称。
【出处】汉·晁错《举贤良对策》:“救主之失,补主之过,扬主之美,明主之功,使主内无邪辟之行,外无骞污之名。事君若此,可谓直言极谏之士矣。”
10、直言正谏[zhí yán zhèng jiàn]
【解释】指以正直的言论谏诤。古时多用于臣下对君主。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
【示例】其有直言正谏之士,敢决徇义之夫,二十五日,悉集华林东门,人别引见,共论得失。 ——《北史·魏纪四·肃宗孝明帝》
11、公规密谏[gōng guī mì jiàn]
【解释】指多方劝谏。公,公开;密,私下。
【出处】《三国志·魏志·桓阶传》:“时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阶数陈文帝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
12、犯颜苦谏[fàn yán kǔ jiàn]
【解释】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威严;苦谏:苦苦规劝(常用下对上)。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其改正错误。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谏臣。”
【示例】我等都是他的部下,不敢犯颜苦谏。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1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chéng shì bù shuō,suì shì bù jiàn]
【解释】说:言论;遂:完成;谏:劝说。已做过的事不必再解释,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劝说了。含既往不咎之意。
【出处】《论语·八佾》:“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邢昺疏:‘事已成不可复说也。’
14、犯颜敢谏[fàn yán gǎn jiàn]
【解释】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谏:以直言规劝。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
【出处】唐·刘蕡《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臣诚不佞,有匡国致君之术,无位而不得行;有犯颜敢谏之心,无路而不得达。”
【示例】是以犯颜敢谏之士,恒于君臣之际,而绝不闻之朋友之间。 ——明·李贽《焚书·答耿司寇》
15、叩马而谏[kòu mǎ ér jiàn]
【解释】勒住马头进行规劝。形容竭力进行劝谏。
【出处】《史记·伯夷列传》:“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之。太公曰:‘此义人者。’扶而去之。”
【示例】左右众将见夷、齐叩马而谏,军士不得前进。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六十八回
16、主文谲谏[zhǔ wén jué jiàn]
【解释】主文:用譬喻来规劝;谲谏:委婉讽刺。通过诗歌的形式,用譬喻的手法进行讽谏。
【出处】《诗序》:“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示例】突兀长篇赋荔支,主文谲谏起人思。 ——清·钱谦益《宋比玉过访虞山》
“谏”在中间的成语1、往者不谏,来者可追[wǎng zhě bù jiàn,lái zhě kě zhuī]
【解释】往者:过去的事;谏:规劝;来者:未来的事;犹:还;追:赶上。过去的不能挽回弥补,未来的还是能赶得上的。后多用作鼓励之辞。
【出处】《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哀!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wǎng zhě bù kě jiàn,lái zhě yóu kě zhuī]
【解释】往者:过去的事;谏:规劝;来者:未来的事;犹:还;追:赶上。过去的不能挽回弥补,未来的还是能赶得上的。后多用作鼓励之辞。
【出处】《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哀!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示例】平生惯领虚思,大率类此,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愿夫子有以站过焉。 ——清·袁枚《病中谢尹相国赐食物》
3、拒谏饰非[jù jiàn shì fēi]
【解释】谏:直言规劝;饰:掩饰;非:错误。拒绝劝告,掩饰错误。
【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成相》:“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
【示例】但是他不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个政策……他找到了拒谏饰非的方法。 ——毛泽东《评蒋介石在双十节的演说》
4、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zhì zú yǐ jù jiàn,yá zú yǐ shì fēi]
【解释】智谋足以使人拒绝规劝,言辞足以使人拒绝过错。
【出处】《史记·殷本纪》:“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示例】海陵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欲为君则弑其君,欲伐国则弑其母,欲夺人之妻则使之杀其夫。三纲绝矣,何暇他论。(《金史·海陵纪赞》)
5、三谏之义[sān jiàn zhī yì]
【解释】指事君之正道。
【出处】《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
【示例】东汉·王充《论衡·程材》:“案世间能建蹇蹇之节,成三谏之义,令将检身自敕,不敢邪曲者,率多儒生。”
6、正谏不讳[zhèng jiàn bù huì]
【解释】谏:劝谏;讳:避讳。正言相劝,毫不隐讳。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
7、从谏如流[cóng jiàn rú liú]
【解释】谏:直言规劝。听从规劝像流水一样自然。形容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
【出处】汉·班彪《王命论》:“从谏如顺流,趣时如响赴。”
【示例】也有少数聪明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 ——臧克家《纳谏与止谤》
8、微谏不倦[wēi jiàn bù juàn]
【解释】谏:规劝;微谏:用委婉的言辞规劝。不知疲倦地反复耐心地用委婉的言辞规劝。
【出处】《礼记·坊记》:“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可谓孝矣。”
9、纳谏如流[nà jiàn rú liú]
【解释】纳:采纳,接受;谏:旧指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如流:迅速。接受劝谏就像流水那样自然。形容非常乐意听取别人意见。
【出处】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三折:“豁达大度,纳谏如流,为宗而罢刑肉。”
【示例】玄德公纳谏如流,敬贤礼士。 ——明·无名氏《庞掠四郡》第四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