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程颐

图

中国北宋哲学家,理学创立者之一。字正叔,河南洛阳人,学者称伊川先生。十四、五岁时,与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在游太学时,作《颜子所好何学论》,主管太学的胡瑗惊异其才。王安石当政时,未被起用,与兄程颢在洛阳讲学。司马光执政时,被荐为崇政殿说书,与修国子监条规。在为哲宗侍讲期间,敢以天下为己任,议论褒贬,无所顾忌,声名日高,从游者日众。其后,程颐因反对司马光的新党执政而被贬,任西京国子监守。不久削职,被遣送至四川涪州,交地方管制。程颐在被贬期间,完成著作《周易程氏传》。徽宗即位,得以赦免,但不久又受排斥,遂隐居龙门,遣散门徒,不久病死于家。临卒,始将《周易程氏传》授门人尹焞、张绎。至南宋,追谥“正公”。

程颐主要哲学著作有《周易程氏传》,还有《遗书》、《文集》、《经说》等。他与程颢的著作,明代后期合编为《二程全书》。今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在哲学上,程颐与程颢以“理”为最高“范畴”,以“理”为世界本原。程颐认为,理“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是创造万事万物的根源,它在事物之中,又在事物之上。他认为,道即理,是形而上的。阴阳之气则是形而下的。离开阴阳就无道,但道不等于是阴阳,而是阴阳之所以然,“所以阴阳者,是道也”。他明确区分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以形而上之理为形而下之气存在的根据。他又从体用关系论证了理和事物的关系,认为理是“体”,而事物是“用”。他说:“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他肯定了体用的区别及其联系。

程颐承认事事物物都有其规律,天之所以高,地之所以深,万事万物之所以然,都有其理。他进一步认为,“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天地间只有一个理,这理是永恒长存的。这样,他就把事物的规律抽象化、绝对化,使之成为了独立的实体。

程颐承认每一事物发展到一定限度,即向反面转化。他说:“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他还提出物皆有对的思想,说“天地之间皆有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这反映了他的辩证法观点。

关于人性问题,程颐以为人的本性,即是人所禀受的理,于是提出“性即理也”的命题。他认为,性无不善,人所以有善与不善,是由于才的不同。才是由气而来的,气有清浊不同,故才也有善与不善之分。他认为,“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只讲本然的善性,不能说明人何以有恶;只讲气禀之性,则不能说明人性本善。

程颐论述为学的方法说:“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入道莫如敬,未有能致知而不在敬者。”兼重敬与致知,把二者统一了起来。程颐根据《大学》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说。他说:“格,至也。物,事也。事皆有理,至其理,乃格物也”。认为格物即是穷理,即穷究事物之理;最终达到所谓豁然贯通,就可以直接体悟天理。他所讲的穷理方法主要是读书、论古今人物、应事接物等。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程颐主张以知为本,先知后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结果。

程颐的哲学,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命题,对宋明哲学发生了很大影响。虽然二程都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但程颢是以心解理,开了以后陆王心学一派。程颐一般是把理与气相对来论述的,开了以后朱学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