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桑椹

概况

异名:葚(《尔雅》),乌椹(《本草衍义》),黑椹(《本草蒙筌》),桑枣(《生草药性备要》),桑果(《江苏植物药志》),桑粒(《东北药用植物志》),桑藨(《四川中药志》)。

基源:为桑科桑属植物桑的果穗。

原植物:桑Morus alba L.

余项参见“桑叶”条。

生药

采集:4~6月果实近成熟时,色发红即采摘果穗,直接晒干或烘干,亦有稍蒸或用热水浸泡后再晒干。药材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江苏、浙江、湖南、四川、河北。

鉴别

性状:果穗圆柱形,有的稍弯曲,长1~2cm,直径5~8mm,果穗柄长约1cm;表面黄棕色、棕红色至暗紫色。果穗有瘦果30~60个,瘦果卵圆形,稍扁,长约2mm,外包肉质花被片4枚。质油润,富有糖性。气微,味微酸而甜。以个大、色暗紫、肉厚者为佳。

显微 果实横切面:宿存花被片4,包在果实外周,部分内表皮细胞含有钟乳体,薄壁细胞多压缩,有黄棕色物,有时可见草酸钙小簇晶。果皮由薄壁细胞和石细胞组成。种皮由2~4列薄壁细胞组成。胚乳及胚均为薄壁组织,内含脂肪油、糊粉粒。(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572页.图364)

理化:取样品粉末2g,加石油醚10ml,回流1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1ml,点于硅胶H板上,以亚油酸为对照,以苯-乙酸乙酯(4∶1)为展开剂,展距10cm,喷0.1%α-亚硝基-β-萘酚硫酸试液,加热显色,亚油酸显紫红色斑点。(图见同上.573页.图365)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

桑椹中富含维生素C(15.4mg/g),硫胺素0.49%,泛酸5.62%,维生素B60.04%,尼克酸19.09%,肌醇(241.4mkg/ml)[1]。还有糖、鞣酸及苹果酸、胡萝卜素等[2]。干燥桑椹中含脂类(62.6%),可滴定有机酸26.8%,醇类1.6%,精油1%。精油由下列物质组成:桉树脑69%,香叶醇17%,乙酸里那酯4.5%,里那醇0.7%,(326)烯2.6%,α-蒎烯3.6%,樟脑0.5%,以及未确定成分2.3%[3]。桑椹油的主要脂肪酸由亚油酸(Linoleic acid)和少量的硬脂酸、油酸组成[2]。

参考文献

[1] Konservn Ovoshchesush prom-st 1989;(6):35。[2] 中药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67。[3] Kevtit Resur 1976;12(4):597。

药理

桑椹(100%水煎剂)12.5mg/kg.po,共2wk,对不同年龄组(青年鼠组,6月龄;老年鼠组,18月龄)BALb/c和LACA2种纯系小鼠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的影响表明。BALb/c组的青年鼠和老年鼠的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与同龄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LACA小鼠实验组中除24月龄鼠外,其余各年龄组(3、12、18月龄)的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在生物衰老过程中,红细胞膜与大脑细胞的Na+-K+ATP酶活性均出现规律性变化。12月龄前小鼠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逐渐增高,至18月龄时明显降低,类似的现象在脑细胞中亦可见到,但其酶活动性变化早于红细胞。Na+-K+ATP酶活性的降低与小鼠整体衰老现象的出现是一致的,因此减缓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的升高对减缓衰老似有一定的联系,提示桑椹似可推迟生物的衰老过程。

参考文献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1987;19(5):315。

药性

性味:甘,寒。 ①《唐本草》:“味甘,寒。” ②《本草衍义》:“微凉。” ③《滇南本草》:“甘、酸。”

归经:入肝、肾经。 ①《本草从新》:“入肾。” ②《本草撮要》:“入足厥阴,少阴经。”

功效:补肝,益肾,息风,滋液。

主治:肝肾阴亏,消渴,便秘,目暗,耳鸣,瘰疬,关节不利。 ①《唐本草》:“单食,主消渴。” ②《本草拾遗》:“利五脏关节,通血气,捣末,蜜和为丸。” ③《本草衍义》:“治热渴,生精神,及小肠热。” ④《滇南本草》:“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 ⑤《纲目》:“捣汁饮,解酒中毒,酿酒服,利水气,消肿。” ⑥《玉楸药解》:“治癃淋,瘰疬,秃疮。” ⑦《本草求真》:“除热,养阴,止泻。” ⑧《随息居饮食谱》:“滋肝肾,充血液,祛风湿,健步履,息盛风,清虚火。” ⑨《现代实用中药》:“清凉止咳。” ⑩《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安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熬膏,生啖或浸酒。外用:浸水洗。

使用注意:《本草经疏》:“脾胃虚寒作泄者勿服。”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生地黄,治血虚津少,头晕目眩,舌红少津或产后失血所致大便干燥等症。 ②配鸡血藤、乌豆衣,治血虚所致头晕耳鸣,消渴等症。 ③配首乌、黑芝麻,治老年便秘。 ④配女贞子、旱莲草,治头目晕眩,失眠,腰膝酸软等症。 ⑤配何首乌、女贞子、旱莲草,治老年体衰,头昏耳鸣,腰膝酸软,头发早白,头发脱落等症。 ⑥配火麻仁、黑芝麻,治老年血虚肠燥,大便干结。 ⑦配火麻、生首乌、生地、枳壳,治肠燥便秘。 ⑧配生、熟地、地骨皮,治阴虚型高血压。 ⑨配麦门冬、石斛,治津亏血少之口燥咽干,烦渴等症。 ⑩配麦门冬、沙参、玉竹,治阴津虚少所致口渴舌燥,大便干涩。 ⑾配枸杞子、黄精、酸枣仁,治身体虚弱,失眠,健忘。 ⑿配石斛、玉竹、天花粉,治消渴症,口舌干燥等。

方选和验方: ①文武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治瘰疬:文武实(即桑椹),黑熟者600g,以布袋取汁,熬成薄膏,白汤点15g,日3服。 ②三精丸(《东医宝鉴》)治衰老,目糊,须发早白:苍术(天之精)、地骨皮(地之精)各净末250g,黑桑椹(人之精)10kg。将桑椹捣烂绞取汁,和2药末拌匀,入罐密封,挂棚上,昼取日精,夜取月华,待自然煎干,取出为丸如小豆大。每服10丸,酒、汤任下。 ③治赤秃方(《备急千金要方》)治赤秃及须发早白:黑椹(即桑椹)适量。捣黑椹,取汁1200ml。分3服,日3次。 ④《本草骈比》:“治神经衰弱,失眠头晕:桑叶(五月五日摘),洗净去蒂筋,晒干100g,桑椹、黑芝麻各150g,黄精80g。共为末蜜丸。每服3g,米饮下,每日2次。” ⑤《新编偏方秘方汇海》:“治贫血眩晕:黑芝麻、胡桃肉,桑椹子各120g。共捣烂,加蜂蜜适量调匀,每服30g,1日服3次。”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身体虚弱,失眠,健忘:桑椹30g,何首乌12g,枸杞子10g,黄精、酸枣仁各15g,水煎服;或单用本品,熬成膏剂,每次服15g,每日3次。” ⑦健肝Ⅱ号(湖南中医杂志 1985;(5))治慢性肝炎:太子参、云苓、淮山、生地、桑椹、木瓜、鸡骨草各15g,砂仁5g,僵虫6g,射干、鳖甲各10g,白芍12g。辨证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服。3个月为1疗程,一般1~2个疗程。 ⑧桑椹汤(《中药临床应用》)治贫血,神经衰弱,动脉硬化,糖尿病:桑椹15g,鸡血藤18g,乌豆衣12g,五爪龙24g。水煎服。 ⑨《中国秘方全书》:“治经闭:桑椹15g,红花30g,鸡血藤12g。加黄酒和水煎,1日2次温服。” ⑩羊耳菊合剂(湖北中医杂志 1986;(3))治小儿夏季热:羊耳菊10~30g,桑椹子10~15g,黄芪、葛根、麦冬各6~10g为基本方。

单方应用:①《濒湖集简方》:“治阴症腹痛:桑椹,绢包风干过,伏天为末。每服10g,热酒下,取汗。” ②桑椹煎(《中国药膳学》)治心肾衰弱不寐,习惯性便秘:鲜桑椹30~60g。水适量煎服。 ③《圣惠方》:“治诸骨鲠喉:红桑椹子细嚼,先咽汁,后咽滓,新水送下,干者亦可。” ④《圣济总录》:“治小儿白秃:黑椹入罂中曝三七日,化为水,洗之三七日。” ⑤《千金方》:“治发白不生:黑熟桑椹水浸日晒,搽涂,令黑而复生也。” ⑥《新编偏方秘方汇海》:“治癣病:鲜桑椹子60g。捣烂,剃发后涂上,有止痒效果,连用2~3次有效;亦可桑椹入瓷罐内封固,埋阴湿地一二十日。先把头剃光,用米泔水加花椒煎,用此水把头洗净,然后用桑椹水搽。”

食疗:①桑椹膏(《本草述钩元》)治眼金石发热口渴,及小肠热者:采摘熟椹,微研,以布滤汁,瓦器熬成稀膏,量入白蜜熬稠,贮瓷器中。每食后夜卧抄3~6g,沸汤点服。 ②桑椹膏(《中草药学》中册)治肝肾血虚失眠,头昏目眩:黑桑椹5kg。水煎,煎液浓缩成稠膏,另加蜂蜜2kg收膏。每次10g,每日2次。 ③中医杂志 1988;(11):“治老年便秘及睡眠障碍:取相当桑椹干品50g的水提浸膏,配成糖水剂250ml(日剂量),1日服1次。治疗5日为1疗程。” ④桑椹酒(《纲目》)治百种风热:用椹汁1200ml,重汤煮至600ml,入白蜜80ml,酥油40ml,姜汁40ml。煮令得所,瓶收。每服40ml,和酒饮之,亦可以汁熬烧酒,藏之经年,味力愈佳。 ⑤桑椹糖(《药膳食谱集锦》)治肝肾阴虚消渴,目暗弱视,耳鸣便秘等症:白沙糖500g放在铝锅中,加水少许,以小火煎熬至较稠厚时,加入干桑椹碎末200g,调匀。再继续煎熬至用铲挑起即成丝状,而不粘手时,停火。将糖倒在表面涂过食用油之大搪瓷盘中,待稍冷,将糖分割成条,再分割约100块即可。经常食用。 ⑥桑仁粥(《古代验方大全》)治肝肾血虚引起的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以及肠燥便秘:桑椹子20~30g,粳米60g,冰糖少许。将桑椹浸泡片刻,洗净后与米同入砂锅煮粥,粥熟加冰糖稍煮即可。每天分两次空腹食用,5~7天为1疗程。平素大便稀溏或泄泻者不宜服。煮粥时忌铁器。 ⑦桑椹粥(《中国药粥谱》)治阴血不足,头晕目眩,失眠耳鸣,视力减退,目昏,须发早白,血虚便秘,神经衰弱,贫血,阴虚型的高血压:摘新鲜不落地的紫色桑椹果实30g(若干果每次20g即可,先将桑椹浸泡片刻),去掉长柄,选用糯米50g,冰糖适量,置砂锅内加水400ml,用文火烧至微滚到沸腾,以粥粘稠为度。每晨起空腹,温热顿服。

医药家论述

①缪希雍《本草经疏》:“桑椹,甘寒益血而除热,为凉血补血益阴之药。消渴由于内热,津液不足,生津故止渴。五脏皆属阴,益阴故利五脏。阴不足则关节之血气不通,血生津满,阴气长盛,则不饥而血气自通矣。热退阴生,则肝心无火。故魂安而神自清宁,神清则聪明内发,阴复则变白不老。甘寒除热,故解中酒毒。性寒而下行利水,故利水气而消肿。” ②刘若金《本草述》:“乌椹益阴气便益阴血,血乃水所化,故益阴血,还以行水,风与血同脏,阴血益则风自息。” ③张璐《本经逢原》:“《本经》桑根白皮所主,皆言桑椹之功,而宗奭云《本经》言桑甚详,独遗其椹。即濒湖之博识,尚不加察,但以其功误列根皮之下,所以世鲜采用,惟万寿酒用之。” ④吴仪洛《本草从新》:“千桑椹,不可多食,多食致衄。日干为末,蜜丸良。新鲜桑椹滤汁熬膏,入蜜炼稠,点汤,和酒并妙,入烧酒,经年愈佳,取极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