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地下水污染

人类活动引起的使地下水的成分和性质发生对人类有害的变化。矿体矿化地层等自然因素使地下水组分增减的现象,称为水文地球化学异常。

地下水埋藏在地下一定深度的地层内,缺氧、温度低、无光照、流动缓慢、水交替周期长,并且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不同,因此污染物、水和介质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很复杂。地下水污染不易及时发现,并难以治理。地下水一经污染,即使清除其污染源,也得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或更长时间才能消除和恢复原来状态。

污染物来源与种类

进入地下水的污染物多种多样,就是在地下水局部污染范围内,污染物也往往不止一种。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废气、废水和废渣,农业施用的化肥、农药和粪便,以及人类消费活动产生的生活污水和垃圾。

地下水污染物种类繁多,按其性质一般可分为物理污染物、化学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物理污染物主要为温度、放射性物质和悬浮物等。化学污染物有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类。前者主要是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氰化物、氟化物,以及汞、铬、砷、镉、铅、铁、锰等重金属污染物;后者主要是酚类、油类、塑料、染料,以及有机氯、有机磷农药等。生物污染物主要是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病原体和变应原等。

污染方式

地下水污染一般分为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两种。直接污染的特点是地下水中的污染物直接来源于污染源。在污染过程中,污染物性质不变,只是数量有所增减。例如,渗井排污和污水沟渠渗漏,使地下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增高。间接污染的特点是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在污染源中含量并不高或根本不存在,它是污染过程的产物。例如,由于污染引起的地下水硬度增高等。直接污染是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方式,污染过程较为简单,污染来源及途径容易被发现。间接污染过程复杂,真正的污染原因和途径容易被掩盖,难于发现。

污染途径

按地下水污染特点,大致可划归4类:

(1)间歇入渗型。污染物随大气降水或污水通过包气带周期性地渗入含水层,污染物多为固态,主要污染潜水。例如,灌溉水、大气降水对农田表层土壤残留农药、化肥及易溶盐类的淋滤和降水对工业及生活固体废物堆的淋滤所引起的地下水污染等。

(2)连续渗入型。污染物随污染液不断地通过包气带渗入含水层,污染物多半呈液态,主要污染潜水。例如,污水聚集地段(废水渠、污水池、排污渗井等)受污染的地表水体和地下排污管道的连续渗漏造成的地下水污染等。

(3)越流型。污染物以层间越流的方式,通过天然的途径(隔水层缺失地段),或通过人为的途径(破损的井管),从已受污染的含水层转移到未受污染的淡水含水层,污染潜水或承压水。

(4)径流型。污染物直接通过地下径流进入含水层,污染潜水或承压水。例如,污染物通过岩溶孔道或废液地下贮存库的隔离层破裂处进入含水层等。

地下水保护

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此,必须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及排放浓度,在其排入环境之前应进行净化处理。按环境容量,合理控制污灌定额和农药化肥施用量。禁止利用河渠、渗坑、渗井、岩溶通道等排放污水,在污水聚集地段,采取防渗措施。选择最佳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地点堆放废物。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污染水、海水、地下咸水等不良水体进入未受污染的淡水层。建立和健全地下水监测点网,进行地下水长期监测。一旦发现地下水污染,就应及时采取措施,查清污染来源与途径,采用截流、抽水等措施,排出被污染的地下水,防止其继续扩展。利用吸附、离子交换等方法,处理被污染的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