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hengpu zhi Zhan
周襄王二十年(一说二十一年,公元前632),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一次决战。
中国春秋时期,齐国霸业衰落后,南方楚国、北方晋国都趁机向中原扩展势力,两国利益直接发生了冲突。楚国为遏制晋国南下,与靠近晋国的曹、卫两国结盟,使其为抗晋前哨;又以宋国背楚从晋为由,于周襄王十八年冬,出兵围攻宋地缗邑(今山东金乡)。次年冬,楚成王亲率以令尹子玉为主将的楚军及郑、陈、蔡、许等盟国军队,围困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晋国以应宋求援为名,出师中原,力图“取威定霸”(《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晋文公鉴于楚联军势大,晋军孤军作战,劳师远征,于晋不利,便采纳大夫狐偃的建议,决定进攻兵力薄弱的曹、卫,迫使楚军北上救援以解宋围。二十年一月,晋文公率军向卫国借道攻曹被拒绝,即转道卫国南边渡河水(黄河),直插卫内地,攻取五鹿(今河南清丰西北)后,乘虚进占卫都楚丘(今河南滑县东)。楚军救卫不及,继续围困商丘。三月,晋军乘胜攻入曹都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北),俘曹共公。晋文公又运用策略,加深齐、秦与楚的矛盾,促使齐、秦出兵参战,形成晋、齐、秦联合攻楚局面。楚成王见形势逆转,急忙率部分楚军从商丘撤退到申(今河南南阳北),以防秦军袭其后方。同时令子玉放弃围宋,避免与晋决战。刚愎自用的子玉,不顾情势变化,执意以曹、卫复国为解宋围的条件,要挟于晋。晋文公用元帅先轸计谋,私许曹、卫复国,使其背楚从晋,并扣留楚使宛春,激怒子玉北上与之决战。子玉忿而北进,直扑陶丘。晋文公为争取主动,令晋军向卫地后撤90里,既履行流亡楚时曾许下“避君三舍”的诺言,又避开楚军锋芒,向齐、秦两军靠拢,并诱使楚军尾追。子玉以为晋军畏楚而退,长驱直入,陷入不利地位。
四月初一,晋、齐、秦、宋联军退至城濮,于附近地域布阵:上军在右,狐毛为主将,狐偃为副将;下军在左,栾枝为主将,胥臣为副将;中军先轸为元帅,郤溱为副将。楚联军追踪赶至,依托有利地形配置:右军,陈、蔡军,子上指挥;左军,申、息军,子西指挥;中军,楚军精锐,子玉指挥。次日晨,决战开始。先是晋下军副将胥臣率一部兵力,并给驾车的马蒙上虎皮,向战斗力最弱的陈、蔡军发起猛攻,陈、蔡军惊慌溃逃。此时,晋上军主将狐毛在车上竖起两面指挥大旗,佯示主将后退;晋下军主将栾枝在阵后用车拖树枝扬起尘土,伪装晋军后队撤退。子玉不察虚实,令全军追击。楚左军孤军突出,侧翼暴露,晋元帅先轸即指挥中军侧击楚军,晋上军立即回军夹击,楚左军大部被歼。子玉见左、右两军失利,大势已去,只得率中军及左、右军残部退回楚地,不久,被迫自杀。晋文公则于战后得到周襄王策命,一跃而为中原霸主。
此战,晋军“退避三舍”、后发制人、由弱及强各个击破的作战指导和成功的外交配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