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母菊

概况

异名:欧药菊、洋甘菊(《湖南药物志》)。

基源:为菊科母菊属植物母菊的花或全草。母菊属全世界约40种,中国约2种。

原植物:母菊Matricaria recutita L.(M.chamomilla L.)

形态:一年生草本,全株无毛。茎高30~40cm,有沟纹,上部多分枝。下部叶无柄,基部稍扩大,叶片长圆形或倒披针形,长3~4cm,宽1.5~2cm,二回羽状形全裂,裂片线形,顶端具短尖头;上部叶卵形或长卵形。头状花序异型,径1~1.5cm,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状;总苞片2层,苍绿色,顶端钝,边缘白色,宽膜质,全缘;花托长圆锥状,中空;舌状花1列,舌片白色,反折;管状花多数,花冠黄色,冠檐5裂,瘦果长0.8~1mm,宽约03mm,淡绿褐色,偏扁,略弯,顶端斜截形,背面圆形凸起,腹面及两侧有5条白色细肋,无冠毛。花果期5~7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76卷.第1分册.54页.图版6∶1)

生境与分布:生于河谷旷野或田边,庭园有栽培。分布于新疆。欧洲、亚洲北部和西部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5~7月采取花朵或全草,晒干。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霉。

化学性质

全草和花含挥发油[1],鲜和干花序中的挥发油,检出24种成分,其中2-乙基-1,3-二甲基苯(2-Ethy1-1,3-dimethylbenzene)占46.7%和47.1%,其余有侧柏酮(Thujone)、香苇醇(Carveol)、β-榄香烯(β-Elemene)、β-甜没药烯(β-Bisabolene)、α-金合欢烯(α-Farnesene)等[2]油中还含甜没药醇氧化物-A(Bisabolol oxide A)和-B[1,3]、α-(已-2,4,.二炔-1-叉)-1,6-二氧螺[4,4]壬-3-烯[α-(Hexa-2,4-diyn-1-ylidene)-1,6-dioxaspiro〔4,4〕non-3-ene]、2-(丁炔-2-叉)-△3-二氧呋喃(5-螺-2’-)四氢呋喃〔2-(Butyn-2-ylidene)-△3-dihydrofuran(5-spiro-2’)tetrahydrofuran〕。花序还含母菊素(Matricin)、芸香甙、金丝桃甙等黄酮类[1];倍半萜类Chamomnillol、石竹烯(Caryophyllene)、环氧石竹烯(Caryophyllenepoxide)及多烯类Chamomilla ester酯[4]。尚有菊薁(Chamazulere)[3]、甘菊环烷(Azulene)[5],兰香油薁(Prcchamazulen)、芹菜甙(Apiin)[6]、芹菜素、芹菜素-7-葡萄糖甙、芹菜素-7-乙酰葡萄糖甙、伞形花内酯,脱肠草素(Herniarin)、万寿菊素(Patuletin)、猫眼草醇(Chrysosplenol)、猫眼草黄素(Chrysosplenetin)、金圣草黄素(Chrysoeriol)、异鼠李黄素、黑矢车菊素(Jaceidin)、泽兰黄醇甲素(Eupatoletin)、菠菜叶黄素(Spinacetin)、3-甲氧基胡麻黄素(Axillarin)、女贞叶泽兰黄素(Eupalitin)[7],α-没药醇[8]。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797。[2]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1990;11(2):123。[3] Herba Hung 1989;28(1-2):21。[4] Planta med 1984;50(4):344。[5] 新药与临床(日) 1988;37(11):133。[6] 中药研究文献摘要.1962~1974.科学出版社,1979:235。[7]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33。[8] CA 1977;87:69715g。

药理

①抗炎作用 母菊挥发油成分菊薁[1,2]及其合成衍生物愈创薁均有抗炎作用。愈创薁对右旋糖酐引起的大鼠足肿胀有显著抑制作用,对透明质酸酶、甲醛、组胺性肿胀有中等程度的抑制。推测可能有抑制组胺、5-羟色胺的释放及抗组胺、透明质酸作用,从而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1]。2-(丁炔-2-叉)-△3-二氢呋喃(5-螺-2’)四氢呋喃的抗炎作用比愈创薁还强[3]。(-)-α-没药醇[2]及其多糖类成分[4]也有抗炎作用。近来实验表明,母菊的黄酮类成分比其脂溶性成分有更强的抗炎作用。提示黄酮类物质为其主要抗炎成分。芹菜素与木犀草素是黄酮类成分中抗炎活性最强的两种,它们的作用与消炎痛相当,而槲皮素、芹菜甙和芦丁作用较弱。芹菜素和木犀草素除可抑制肿胀外,还可抑制粒细胞浸润[5]。 ②解痉作用 母菊某些成分和总抽提物(Kamillosan)对豚鼠离体肠平滑肌有解痉作用,作用强度与剂量有关;(-)-α-没药醇、没药醇氧化物A、B及总母菊油显示罂粟碱样肌肉解痉作用;黄酮类的芹菜素等也有明显解痉作用。伞形花内酯和尼亚林的解痉效果较差[6]。母菊中的芹菜甙及其甙元对平滑肌有中度的解痉作用[1],母菊还能抑制兔离体肠管及豚鼠离体支气管;并使兔的分泌减少;对组胺引起的豚鼠气喘有预防作用[7]。 ③抗溃疡作用 没药醇能抑制消炎痛、乙醇及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对醋酸及热刺激性溃疡有治疗作用。母菊总提取物能抑制乙醇性溃疡的发生。可能是促进局部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增强粘膜屏障抗溃疡的作用。没药醇是母菊抗溃疡的主要活性成分。(-)-α-没药醇对许多溃疡模型的消炎作用比(+)-α-没药醇、(±)-α-没药醇及没药醇氧化物A、B强得多。母菊及其成分不能抑制胃酸分泌。母菊总提物体外有抗胃蛋白酶作用[8]。 ④抗菌作用 母菊中的黄酮类、环醚类、总挥发油及单体兰香油薁、α-没药醇、伞形花内酯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抗霉菌作用,其中以α-没药醇最为有效[9]。α-没药醇及其环形不饱和醚浓度为100μg/ml时便有抗霉菌作用[10]。母菊对幼虫芽胞杆菌有强于大蒜的抑制作用[11]。 ⑤其它作用 小鼠体内实验及以人血液进行的体外试验证明从母菊的水或酸水提取物中分离出的多糖部位(分子量≥25000~500000)具有免疫增强作用[12]。母菊能增进家兔网状内皮系统之功能;并能使血压短暂升高;能收缩蟾蜍下肢血管;对发热兔有降温作用;可促进小鼠皮肤溃疡之愈合[7]。挥发油有某些消毒作用[1]。

毒性:(一)-α-没药醇ig对小鼠、大鼠、犬及恒河猴的毒性很小,在大剂量时才有副作用出现。在为期4wk的亚急性毒性试验中,没药醇给大鼠及犬ig剂量达1.0~2.0ml/kg时才有毒性发生。大鼠和兔ig 1.0ml/kg没药醇,胚胎不受影响[13]。大量母菊可引起呕吐[14]。

参考文献

[1] 日本药理学杂志1960;56(5):1151。[2] CA 1986;105:112269n。[3] CA 1967;67:72274y。[4] 中药研究文献摘要.1962-1974.科学出版社,1979:235。[5] CA 1986;105:35290h~、[6] Planta Med 1980;39(1):38。[7]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797。[8] planta Med 1979;35(3):218。[9] CA 1977;87:69715g。[10] CA 1977;86:101395p。[11] CA 1966;65:1075h。[12] CA 1984;101:143766u。[13] Planta Med 1979;37(2):115。[14] The United Stutes Dispensatory.24J.B.Lippimiot Compomy,1947:665。

药性

性味:甘,平。

功效:驱风解表。

主治:感冒,风湿疼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