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iwang bulao
[外文]:fishing with gill net
将长带形的网列敷设于水域中,使鱼刺入网目或被网衣缠络后加以捕捞的作业方式。网列由若干矩形网具连接而成,其长度可根据水域条件、渔船大小等因素确定,短则几十米,最长可达数千米。刺网渔具种类繁多,广泛应用于各国的捕捞业。主要捕获分散或集中于各水层的鱼类,其特点是对鱼体大小的选择性强,有利于保护资源,为渔业发达国家常用渔具之一。捕捞对象主要有鲱、马鲛、鲐、鳓、鲳、沙丁鱼、玉筋鱼、金枪鱼以及鲥、鲚、青鱼和草鱼等。
荷兰在公元1236年以前就开始利用刺网捕沙丁鱼。中国在 700多年前的《齐东野语》中已有利用刺网渔具的记载。
渔具按结构分为下列4种。
单片刺网由单片网衣、绳索、浮子、沉子等装配成网目大小相同的长方形网具,是刺网的主要形式。网具一般长10~50米,高1~6米,网目尺寸和形状须同鱼体断面周长、形状相适应。
多重刺网在单片刺网的一面或两面,以及同一浮、沉子纲上装配大网目网衣而成。单面装一片大目网衣的,称双重刺网,适于定置在单向流水域;两面各装一片大目网衣的,称三重刺网,适于定置在往复流水域。大目网衣的网目尺寸一般比小目网衣大3~6倍,但网衣面积要小1/2~2/3。大目网衣的作用主要是使小目网衣在鱼类冲力的作用下形成网兜或囊袋,增强缠络性能,把大小不一的鱼类同时刺缠在网兜或囊袋里。
混合刺网是在网高方向从上而下分为2~3部分,每部分网目尺寸都不同。这种刺网可在不同水层中捕捞多种鱼类。
框格刺网是在单片刺网上装有若干根相互垂直的粗线,藉以形成方框。作业时每个方框使网衣形成网兜,以增强缠络性能,同时又可减少网衣张力。这类网具主要用于江、河、湖泊和水库中捕捞较大的鱼类。
渔法按作业可分流刺网、定置刺网、围刺网和拖刺网捕捞4种方式。
流刺网捕捞是刺网捕捞中最重要的一种作业方式。由渔船系带刺网网列的一端,船和网列一起随风、流迎着鱼类运动方向漂移,使鱼刺入网目(见图)。作业一般都在夜间进行,可根据鱼类活动的水层深度变化,随时调整网具在上、中、底层的位置。这种方式不仅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内陆水域、沿海和近海,而且用于远洋作业、鱼群的试捕侦察以及渔业资源调查等。
定置刺网捕捞是利用桩、碇或锚把长带形的网列固定张设在鱼类通道上进行捕鱼。作业时根据设置水层的不同,分为浮刺网和底刺网两种,分别捕捞上层和底层鱼类。但因浮刺网在较深水域和流速变化大的渔场难以将网具稳定于水的表层而很少使用,定置刺网通常即指定置底刺网。
围刺网捕捞主要适于在水草丛生或浅水中多礁石的渔场围刺群栖鱼类。由渔船拖带较长的刺网网列,包围并发声驱散鱼群,使之在逃散过程中刺缠于网目中。当包围圈较大时,可在包围圈内另设较小的刺网加以捕捞。
拖刺网捕捞是由两艘保持一定距离的渔船拖曳刺网,迎着鱼类等速前进,使鱼类刺入网目而加以捕获。拖刺网作业可扩大扫海面积和缩短作业时间,从而提高捕捞效率,主要用于内陆水域。
影响渔获性能的因素影响刺网渔获性能的主要因素是网目尺寸,其次是网线粗度、网线张力和网衣颜色等。
网目尺寸鱼刺入网后,能否被网目束住,决定于网目周长和鱼体周长是否相适应。网目过大鱼易逃脱,过小则不易刺入。一般鱼类体形是纺锤形,网目可束住鱼体的部位是从鳃盖后缘到背鳍前端之间的任何鱼体断面,网目周长不能小于或大于这段鱼体周长,否则不能有效捕鱼。因此网目尺寸要根据应捕对象的大小范围确定。
网线粗度鱼类刺入网目后,其尾鳍激烈摆动产生推力,企图穿过网目,从而在网目与鱼体断面之间产生压缩力。当网目逐渐向鱼体后部滑动时,压缩力就会使它越来越紧地束住鱼体某个断面,直到网线嵌住鱼体不再向后滑动为止。粗而硬的线除了容易被鱼类发现外,且容易滑动,难以嵌住鱼体。故在保证网线有足够强度的条件下,网线愈细则渔获性能愈好。
网线张力捕鱼时由于浮、沉力的作用,每个网目的网线均受到张力。张力愈大愈易使鱼类感觉到网的存在而逃逸。因此,网线除要求较细外还须柔软,这对以缠络为主的刺网尤为重要。此外还可适当减少浮力、沉力或加装若干垂直的中弦,使网衣松垂柔软,增强刺缠性能。
网衣颜色刺网渔获性能同鱼类的视觉、自然光的亮度和水的透明度有密切关系。在自然光亮度较强和水透明度较高的环境作业时,刺网的颜色一般可选用淡色,反之则选用较深的颜色,以避免鱼类发现或产生惊动。在没有自然光的夜间,刺网的颜色则对其渔获性能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