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戴震

图

中国清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字东原,安徽休宁(今属屯溪市)人。生于清世宗雍正元年,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二年。少时就师于一代经师江永,博通天文、数学、工技,精于音韵、考证。早年在扬州、北京等地讲学,晚年主讲于浙东金华书院,激烈抨击程朱理学。乾隆三十八年修《四库全书》,他特以举人召入,充纂修官。

戴震的心理学思想相当丰富。在心身关系上,提出了“有血气,斯有心知”的唯物命题。他说:“有血气,夫然后有心知;有心知,于是有怀生畏死之情,因而趋利避害。”(《原善》)意即人先有肉体(血气),然后才产生精神(心知),产生“趋利避害”的情感。在心物关系上,他肯定所有心理现象都是对外物的反应。如说:“夫事至而应矣,心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上)并具体指出:“耳之能听也,目之能视也,鼻之能嗅也,口之知味也,物至而迎而受之者也。”(《原善》卷中)“喜怒哀乐之情,感而接于物。”(《原善》卷下)意即人的感知、情感都是外物的作用下才产生的。他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欲、情、知”三部分,认为“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同上)他把“性”与“人性”两个概念明显地加以区分:“性者,飞潜动植之通名。性善者,论人之性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中)但他的性善论不同于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都是天赋的;而他认为自然赋予人的只是比动物优越的对外物的认识能力,而不是现成的知识和道德观念。关于认识过程,他区分了“耳目鼻口之官”与“心”的功能:“耳目鼻口之官接于物,而心通其则。”(《原善》卷中)即耳目鼻口司理感知,心司理思维:“思者,心之能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上)并指出:“心能使耳目鼻口,不能代耳目鼻口之能,彼其能各自具也,故不能相为。”(同上)他注意到欲望是推动行为的原因,指出:“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有欲而后有为,有为归于至当不可易之谓理,无欲无为又焉有理?”批判了宋儒以理为正,以欲为邪、“存理灭欲”的唯心论。他反对“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观点,认为“圣人亦人也,以尽乎人之理,群共推为圣智。”(同上)“然人与人较,其材质等差凡几?古贤圣知人之材质有等差,是以重学问、贵扩充”(同上),还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他说:“虽古今不乏下愚,而其精爽几与物等者,亦究异于物,无不可移也。”“苟悔而从善,则非下愚矣;加之以学,则日进于智矣。”(《孟子字义疏证》卷中)这里指出了世上只有尚未改变的愚人,而没有不能改变的愚人的观点。其著作甚多,主要有《孟子字义疏证》、《孟子私淑录》、《原善》等。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出版了《戴震集》把他的哲学著作都收录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