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刘师培(1884~1919)

近代文学家。字申叔,一名光汉,别号左盦。江苏仪征人。自曾祖文淇、祖毓崧、伯父寿曾至父贵曾,三世以经术闻。幼承家学,12岁时已读毕《四书》、《五经》。18岁为县学生员,19岁中本省乡试举人。青年即沉思著述。20岁至上海,与章炳麟交游,亦倾向革命,著《中国民约精义》和《攘书》,排抵专制。《苏报》案起,集合同志创办《警钟日报》,任主笔,继续倡导革命。邓实等创办《国粹学报》,刘师培为主要撰稿人。《警钟日报》被封后,至芜湖,为皖江中学教员,创白话报。后至日本,与章炳麟友谊相得,为《民报》撰稿人。又创《天义报》,更与张继创立社会主义讲习会,于民族主义革命之外,复提倡民生主义,要求解除民生疾苦。又创《衡报》提倡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因与章炳麟发生龃龉,又有人通过其妻何震,促其返国。师培返国后,投端方幕府,遂由革命派而走向反动派。1911年冬,随从端方入川督办川汉、粤汉铁路。端方为其属部所杀,刘师培至成都在四川国学院讲学。后至山西,由山西入北京,加入筹安会,为袁世凯阴谋称帝效力。袁氏死后,民国六年(1917)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刘师培被聘为教授。民国八年(1919)病逝。

刘师培处于乾嘉学派日益衰歇之际,但因家庭以朴学相传,犹有其经史小学的固有基础,又值新学东渐,所涉当时新学亦广,在短短十六、七年中,著作甚丰。其学出于乾嘉学派,而不固守乾嘉学派,创立新义,既富且精。其学术思想史及文学史论著,均具有时代色彩,形式内容均与旧学有所不同。他讲文学,一如其讲经学,始于文字训诂,而及于历史流变。其《中国文学教科书》实即后来所谓文字学。《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材料丰富,评论简要明确,鲁迅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列为参考书之一。但其为文主张,则仍本其乡人阮元之说,作《广阮氏文言说》,严文笔之辨;以辞为讼辞,与意内言外之词不同,认为“古文辞”一词为“俗儒”昧于字义所妄立,实即排斥韩柳以来古文即散文为文。但他的文学思想,不完全是保守的。他受时代思潮的影响,认为文学亦是进化的,而不是退化的。宋以后小说入文,已开俗语入文之渐,终必达于文言合一之用。文学由深而浅,由文而质,不是退化,而是进化,以其便于开通民智,增长人民文化知识。但古代文词仍不可骤废。他主张“近日文词,宜区二派;一修俗语,以启瀹齐民;一用古文,以保存国学;庶前贤矩范,赖以仅存”(《论文杂记》)。他的文论著述,可供文学史及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之用。少量作品有诗文、词,为其著作所掩。

著有《刘申叔先生遗书》74种,民国廿三年宁武南氏印本。又有《左盦集》8卷,北平隆福寺之修绠堂据清末元刻本重印本;别有民国十七年朴社自《国粹学报》辑出若干条为《论文杂记》单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