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足部跖骨的作用 | 跖属于什么骨

1. 跖属于什么骨

石足组成的汉字是跖,读音,zhi,二声。基本的意思是:1.脚面上接近脚趾的部分。

2,脚掌。

3,践,踏。跖是一个中国汉字,读音为左右结构。指脚面上接近脚趾的部分,脚掌;跳跃 。出自《吕氏春秋》——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这个字平时用的很少。

2. 跖骨是什么形状

狗的前爪有5个趾头,后爪有4个趾头,狗可以靠爪尖跑动和行走。狗的爪子不像猫和其他一些动物那样,能够缩起来走路。狗的爪子是一直伸在脚趾外的,这会增强脚的抓地力,使狗跑得更快。

千万不要以我们人类脚的形状去定义狗的脚,认为狗爪后端就是它的后跟了。其实狗的所谓后跟,就是位于脚上方称为“飞节”的部分,即骨头向后突出来的位置。但是前爪的拇指碰不到地面。

而后脚拇趾虽然也有,但已经完全退化,基本上已经看不清了。这是因为狗在自然环境中常用爪尖行走的结果,拇指已变得没有用了而逐渐退化了。

3. 跖间骨是什么意思

趾:拼音[ zhǐ ]

跖:拼音[ zhí ]

“趾”的基础释义:

1.脚指头:~骨。

2.古指脚:~高气扬。

“趾”的详细释义:

〈名〉

1.(形声。从足,止声。古所谓趾,指足,不指脚趾。脚指叫做指,趾是“止”的后起字。本义:脚)

2.同本义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诗·豳风·七月》

贲其趾。——《易·贲卦》

屦校灭趾。——《易·噬嗑卦》

麟之趾。——《诗·周南·麟之趾》

今君若步玉趾。——《左传·昭公七年》

足趾之所不蹈。——左思《吴都赋》。 王力注:“足趾是同义词连用,‘趾’不是足指。”

又如:趾股(腿脚);趾踵(脚);趾踵相接(形容人数之多);趾爪(脚爪)

3.脚指头

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明· 魏学洢《核舟记》

又如:脚趾(脚前端的分支);鹅鸭之类趾间有蹼;趾绊(本屐上的趾袢儿);趾趾(足尖轻轻着地行走的声音)

4.支撑器物的脚

鼎颠趾。——《易·鼎》

5.通“址”。基址

略基趾。——《左传·宣公十一年》

亭亭峻趾。——左思《魏都赋》

去上西山趾。——阮籍《咏怀》

“跖”的基础释义

1.脚面上接近脚趾的部分。

2.脚掌。

3.践;踏。

“跖”的详细释义

〈名〉

1.(形声。从足,石声。本义:脚掌) 同本义

跖,足下也。——《说文》

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吕氏春秋》

〈动〉

1.踏,踩

跖劲弩。——《史记》

蹠达膝。——《淮南子·脩务》

上无凌虚之巢,下无跖实之蹊。——张协《七命》

又如:跖实(兽足踏地)

2.跳跃

跖魂负沴。——《汉书》

4. 跖骨是否属于长骨

正常人体骨骼按形状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长骨主要为四肢骨,即上肢肱骨、尺骨、桡骨,下肢股骨、胫骨、腓骨。

长骨由骨干和两端膨大的骺组成,干与骺相连接处为干骺端。其间有透明软骨。是骨生长发育的部位,成年后软骨骨化成线状,称骺线。

5. 跖骨是什么意思

趾围:用软尺在脚的趾骨部位贴着脚面绕一圈。(脚拇趾根部最突出部位到小脚趾根部最突出部位一圈的长度。)这个尺寸关系到多大空间的脚头适合你的脚。

跖围是脚部第1跖趾关节与第5跖骨粗隆点的围长。在测量跖围时,选用带子尺平贴在脚部的皮肤上,松、紧适度,绕第1和第5跖趾关节一圈,然后读取交叉位置的数据。脚跗围是脚前跗骨突点与第5跖骨粗隆点的围长。脚跗围的长度规定与脚跖围的长度相等,其长度为脚跖围乘以百分之百。

脚长测量:最长脚趾顶点到脚后跟突点间的水平直线距离。 注意不要直接量脚,直接量会出现很大的误差,而要使用白纸,把脚踩在白纸上,沿着脚用笔在白纸上画出脚的四周,或者在脚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做标记;根据所画的脚图测量长度,便是脚长。

脚围测量:拇指球到尾趾根部的垂直距离。

6. 跖骨包括哪些骨头

跗骨是组成足的后半部的短骨,包括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楔骨这五种,约占足骨的1/3。跗骨主要为这五种骨头组成,也是后足的主要组成骨头。此外,由于跗骨是由这五种骨头所组成的,但骨质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在足部受到外伤以后,跗骨也是较容易骨折或脱位的部位。

1、距骨:跗骨中最突出的靠近侧的一块为距骨,距骨体上面和两侧有距骨滑车关节面,距骨滑车关节面与小腿骨中的胫骨远端关节面组成了踝关节,距骨下面的关节面与跟骨相关节,距骨前方为距骨头,与舟骨的后面相关节;

2、跟骨:距骨下方的跟骨是最大的跗骨,跟骨向后突出,形成跟骨结节,是足后跟的组成部分,前端与骰骨相关节,上面内侧有扁平的突起为载距突,与距骨相关节;

3、足舟骨:足舟骨位于距骨前方靠内侧,足舟骨的后面凹陷,有关节面与距骨头相接,前面有3个大小不同的关节面,分别与内、中、外侧楔骨相接;

4、骰骨:骰骨位于跟骨前方靠外侧,后面有关节面与跟骨相接,前面与第4、5跖骨相接;

5、楔骨:楔骨由内向外分为内侧、中间、外侧楔骨,内侧最大,外侧其次,中间最小,位于足舟骨前方、骰骨的内侧,楔骨与骰骨的前方与足周的第一到第五跖骨相关节。

跗骨(tarsal bones) 组成足的后半部的短骨,共有7块,即跟骨(cal-caneus)、距骨(talus)、足舟骨(navicular bone)、骰骨(cuboid bone)和3块楔骨(cuneiform bones)。它们约占足的后1/3。

7. 跖骨属于哪个部位

脚后跟俗称脚踝。在解剖学上,脚踝(或称踝关节)是人类足部与腿相连的部位,组成包括7块跗骨加上足部的跖骨和小腿的骨骼。

8. 跖骨属于什么骨类型

跖骨骨折45天不建议走路。跖骨属于足部的中轴骨,走路活动时负重是比较大的,因此跖骨骨折在没有愈合的情况下,不建议过早的走路,伤筋动骨100天,大部分的跖骨骨折愈合时间在3个月以上,因此,建议病人在2个月以后,复查X线片,根据骨折愈合的情况,决定开始负重走路的时间。

9. 跖骨是哪里的骨头

脚是足的俗称。足骨分为跗骨、跖骨及趾骨。

1、跗骨有七块,分近侧列和远侧列,前者包括距骨和跟骨,后者包括足舟骨、第1~3楔骨以及骰骨。

跗骨中,跟骨最大,足部着地坠落时可出现骨折。

2、跖骨共五块,从内向外分别为第1~5跖骨,跗骨与跖骨形成跖跗关节,其体表投影是足内侧缘中点至足外侧缘重点的连线。

跖跗关节是Lisfrac关节组成部。跖骨中,第1跖骨最短、最粗;第2跖骨较长;第5跖骨外侧最突。

3、趾骨共十四块,除拇趾外,其它各趾均为三节。

10. 跖骨和指骨是什么骨

陆生哺乳动物可以分为三种:跖行、趾行和蹄行。

1.跖行

首先说说跖行这个行走类型。跖的读音是“直”,跟趾的拼音一样但是读音不同,前者是二声,后者是三声。

跖行的行走方式是趾骨、跖骨和跗骨全部着地,代表物种是灵长目动物、熊科动物、有袋类动物等。我们人类也是跖行动物,大家可以低头看看,脚踩在地上的时候,从脚趾到脚后跟都是平放在地面上的,往前行走的时候会先抬起脚后跟,落地的时候则是脚后跟先接触地面,然后整个脚掌再次平踩到地上。

这就是跖行动物的行走方式,在这一点上,鼠、熊、猴子、猩猩、袋鼠等动物跟我们一样。只不过大部分动物是四肢行走,前肢踩在地上时也一样,指骨和掌骨全部落地,腕骨部分着地。

学界最主流的说法认为哺乳动物最早都是跖行动物,后来物种多样性增加,大家生活的环境不一样了,于是分别往不同方向去演化,才逐渐出现了趾行动物和蹄行动物,来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

跖行的优点就是可以为动物本身提供更加稳固的支撑,同时也更加耐重。而且在后肢立足稳牢这个基础上,有些跖行动物逐渐分化出了能够进行灵活动作的前肢,这就是许多跖行动物都能直立站起来的原因(例如鼠、熊、袋鼠、浣熊等),更有些跖行动物的前肢演化出了很强的功能性,这些动物就是现如今的灵长类,包括人。

不过跖行的缺点也很明显,由于趾骨、跖骨和跗骨都落在地面上,所以动物们奔跑起来的速度和灵活度就会大打折扣,不如趾行和蹄行动物。

袋鼠的速度虽然很快,但那严格来说不能算奔跑,而是依靠其发达的后肢和尾部肌肉进行连续跳跃,袋鼠如果一步一步往前迈的话速度也快不了。

2.趾行

跟跖行不同的是,趾行的行走方式是只靠趾骨,趾行动物的跖骨和跗骨是抬起来的,除非趴在地上或者蹲坐在地上,否则跖骨和跗骨不与地面接触。

趾行动物的代表是猫科动物、犬科动物、鬣狗科动物等,这些基本都是较为凶猛的掠食动物,靠速度或力量来偷袭、追击猎物。

家里有猫咪或狗狗的铲屎官们可以观察一下它们的后腿,平时站着或者行走、奔跑时,猫咪和狗狗后脚上面一截是向后弯曲的,小腿向后突出来的那个骨节,其实就是跗骨,相当于我们人类的脚后跟,而跗骨下面与地面接近垂直的长长的这一块则是跖骨,相当于人类的脚掌,但它们平时行走时是这一块不着地的,只有脚趾的骨头着地,所以名为趾行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