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针眼

睑缘或胞睑皮肉之间发生小疮疖的眼病。俗称“偷针”。因胞睑在五轮中属脾,脾属土,故明代《证治准绳》称土疳,清代《目经大成》称土疡。相当于西医的麦粒肿。针眼多因风热外袭,结于胞睑皮肉之间,或素嗜辛辣肥甘之品,湿热内积,循经升发于胞睑而致。

针眼初起胞睑缘微痒微痛,局部红肿形如麦粒,继之患处局限红疼痛,甚至胞睑浮肿,耳前有肿核压痛,若生于内外眦端,疼痛尤剧,且有白睛浮壅,形若鱼泡,多伴有恶寒发热等症。若成脓,则见睑缘患处有白色脓头,或翻转胞睑之内面可见暗红充血。脓成常自行穿破,脓渗溢于外,或翻转胞睑,见有脓溢于其表,痛解肿消而渐愈。也有双眼此起彼伏,反复发作者。

临床常见证型有:

(1)风热外袭。胞睑缘微痒作痛,形如麦粒起尖,或睑微肿微痛,按后痛有定点,脉浮数,苔薄白。治宜散风清热,方用银翘散加减。配合热敷,常自行消散。

(2)热毒上攻。睑缘红硬痛,耳前肿核痛疼,伴有发热便秘。治宜清热解毒,方用清脾散加皂角、炙甲片、花粉等,便秘加生川军。

(3)气血虚弱。若反复发作,或针眼溃破后,脓出不畅,面色不华,神疲,脉细软,舌质淡,治宜扶正祛邪,方用托里消毒散加减。

(4)若脓未成,过早切开,或自行挤压,酿成邪毒内陷,胞睑漫肿,引及面颊,高热神昏,脉数苔黄,治宜清热凉血解毒,方用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外治:初起,可在背脊二侧肺俞、膏肓穴附近寻找红点,挑出白色黏液,或耳尖放血。胞睑焮红、硬结,用金黄膏外敷。成脓未溃,则切开排脓。针眼属颜面疮疖,切忌挤压,以免酿成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