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芡实根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异名:菜(《食性本草》)。
基源:为睡莲科芡属植物芡实的干燥根。
原植物:芡实Euryale ferox Salisb.ex Konig et Sims
余项参见“芡实”条。
生药采集:7月采挖。
化学性质根茎和须根中含24-乙基胆甾-5-烯基-3β-O-D-葡萄吡喃糖甙、24-乙基胆甾-5,22-二烯基-3β-O-β-D-葡萄吡喃糖甙[1],24-乙基-胆甾-5,22E二烯-3β-O-β-D-葡萄吡喃糖基-6’-O-棕榈酸酯和24-乙基胆甾-5-烯-3β-O-β-D-葡萄吡喃糖基-6’-O-棕榈酸酯等[2],及一种脑甙脂类化合物(Nα-hydroxyl-cis-octadecaenoyl-1-o-β-glucopyranosyl-sphingosine)[3]。
参考文献[1] J Lipid Res 1989;30:1633。[2] Phytochem Anal 1992;3(1):38。[3] J Natural Products 1994;57(1):138。
药性性味:咸、甘,平。 ①《纲目》:“咸、甘,平。” ②《重庆草药》:“辛,平。”
主治:疝气,白浊,白带,无名肿毒。 ①《食性本草》:“主小腹结气痛。” ②《重庆草药》:“补脾益肾。治白带。”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煮食。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湖南药物志》:“治无名肿毒;芡实根捣烂,敷患处。”
食疗:①《重庆草药》:“治白带并治脾肾虚弱,白浊:芡实根250g,炖鸡服。” ②《法天生意》:“治偏坠气块;芡实根切片,煮熟,盐醋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