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含“弓”的成语(48个)

本文整理了弓弩上弦,刀剑出鞘、楚得楚弓、楚弓复得等含“弓”的成语48个,其中“弓”开头的成语7个,“弓”结尾的成语10个,“弓”在中间的成语31个,包括成语的解释、出处和示例等。

“弓”开头的成语

1、弓弩上弦,刀剑出鞘[gōng nǔ shàng xián,dāo jiàn chū qiào]

【解释】弦:弓上的牛筋绳子;鞘:装刀剑的套子。弓张上弦,刀拔出鞘。形容做好了战斗准备。

【出处】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不许交头接耳,不许语笑喧哗,弓弩上弦,刀剑出鞘。”

2、弓马娴熟[gōng mǎ xián shú]

【解释】十分熟练拉弓射箭与马术。指人善于骑射。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5回:“若得此人,可以攻打贼巢。更兼他深通武艺,弓马娴熟。”

3、弓影浮杯[gōng yǐng fú bēi]

【解释】形容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出处】明·刘炳《鄱城归舟》诗:“弓影浮杯疑老病,鸡声牵梦动离愁。”

4、弓调马服[gōng diào mǎ fú]

【解释】比喻办任何事情,应先做好准备工作。

【出处】《荀子·哀公》:“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

5、弓折刀尽[gōng zhé dāo jìn]

【解释】比喻战斗力没有了,无法可想。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今日拟打罗山寨,弓折刀尽。”

6、弓上弦,刀出鞘[gōng shàng xián,dāo chū qiào]

【解释】弦:弓上的牛筋绳子;鞘:装刀剑的套子。弓张上弦,刀拔出鞘。形容做好了战斗准备。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71回:“一个个弓上弦,刀出鞘,支更坐夜。”

【示例】弓上弦,刀出鞘,人马悄悄转过宋营。 ——绍剧《龙虎斗》第八场

7、弓影杯蛇[gōng yǐng bēi shé]

【解释】见“弓影浮杯”。犹言杯弓蛇影。形容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出处】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一灯如豆,罗帐低垂,弓影杯蛇,惊神未定。”

“弓”结尾的成语

1、楚得楚弓[chǔ dé chǔ gōng]

【解释】楚国人丢失弓,拾到的仍是楚国人。比喻虽有所失,而利未外溢。

【出处】见“楚弓楚得”。

【示例】喜楚得楚弓,免被傍人笑。 ——明·苏复《金印记·金钗典卖》

2、杯影蛇弓[bēi yǐng shé gōng]

【解释】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同“杯弓蛇影”。

【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四十五回:“杯影蛇弓魔人幻,帷灯匣剑鬼生疑。”

3、烹狗藏弓[pēng gǒu cáng gōng]

【解释】比喻事成之后把效劳出力的人抛弃以至杀害。

【出处】语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文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示例】烹狗藏弓事可哀,看他海蜃结楼台。 ——周咏《秋怀》诗之六

4、跃马弯弓[yuè mǎ wān gōng]

【解释】驰马盘旋,张弓要射。形容摆开架势,准备作战。后比喻故做惊人的姿态,实际上并不立即行动。

【出处】唐·韩愈《雉带箭》诗:“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示例】其来戍者,又岂不能蓄数十辈建儿,跃马弯弓,以自为功名封殖计耶。 ——清·侯方域《为司徒公赠万将军序》

5、乌焦巴弓[wū jiāo bā gōng]

【解释】乌:黑色;焦:火力过猛,使东西烧成炭样。原是《百家姓》中的四个姓氏。比喻烧得墨黑。

【出处】蔡东藩、许廑父《民国演义》五回:“良弼正要进门,猛听得一声怪响,不禁却顾,可巧弹落脚旁,把左足轰得乌焦巴弓,呼痛未终,已是晕倒。”

6、左右开弓[zuǒ yòu kāi gōng]

【解释】左右手都能射箭。比喻两只手轮流做同一动作或同时做几项工作。

【出处】元·白朴《梧桐雨》楔子:“臣左右开弓,一十八般武艺,无有不会。”

【示例】那兴儿真个自己左右开弓,打了自己十几个嘴巴。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七回

7、袭冶承弓[xí yě chéng gōng]

【解释】指继承父业。

【出处】语出《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袭;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示例】枕经籍史,销灯火于三余;袭冶承弓,觊风云于一旦。 ——明·陈汝元《金莲记·就逮》

8、烹犬藏弓[pēng quǎn cáng gōng]

【解释】犹烹狗藏弓。比喻事成之后把效劳出力的人抛弃以至杀害。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示例】岂不劬劳,实兴师旅。烹犬藏弓,同归异绪。 ——《南齐书·垣崇祖张敬儿传赞》

9、盘马弯弓[pán mǎ wān gōng]

【解释】驰马盘旋,张弓要射。形容摆开架势,准备作战。后比喻故做惊人的姿态,实际上并不立即行动。

【出处】唐·韩愈《雉带箭》诗:“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示例】不知道袁世凯这种盘马弯弓,适可而止,就是对民军一打一拉。 ——李六如《六十年代的变迁》第六章

10、蛇影杯弓[shé yǐng bēi gōng]

【解释】把酒杯中的弓影当成了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自惊自怕。

【出处】汉·应劭《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示例】人亡物在公子填词,蛇影杯弓颦卿绝粒。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九回

“弓”在中间的成语

1、楚弓复得[chǔ gōng fù dé]

【解释】比喻失物复得。

【出处】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六:“此图久已失去,乱后,里人于灰烬中得之,复归其家……楚弓复得,颇非偶然。”

2、鞋弓袜小[xié gōng wà xiǎo]

【解释】指旧时妇女小脚。

【出处】明·周朝俊《红梅记·夜走》:“鞋弓袜小行不便,却如何跋涉颠连?”

【示例】许多随驾去的臣宰尚不能逃,公主鞋弓袜小,如何脱离得归来?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

3、良弓无改[liáng gōng wú gǎi]

【解释】指继承父祖的优良传统和事业。

【出处】语出《礼记·学记》:“良弓无改,必学为箕。”

【示例】其有开国承家,世禄不坠,积仁累德,良弓无改……略书于传可也。 ——唐·刘知幾《史通·书事》

4、鸟尽弓藏[niǎo jìn gōng cáng]

【解释】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示例】小弟从征方腊回来,苦劝我东人隐逸。明知有“鸟尽弓藏”之祸。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二回

5、櫜弓卧鼓[gāo gōng wò gǔ]

【解释】藏弓息鼓。指战事停息,天下太平。

【出处】《后汉书·隗嚣传》:“弛使四夷,复其爵号。然后还师振旅,櫜弓卧鼓。申命百姓,各安其所。”

【示例】群凶破殄,始有櫜弓卧鼓之次,宜得名儒,典综礼纪。 ——《后汉书·儒林传下·谢该》

6、楚弓楚得[chǔ gōng chǔ dé]

【解释】楚国人丢失弓,拾到的仍是楚国人。比喻自己的东西虽然丢了,拾到它的人并不是外人。

【出处】汉·刘向《说苑·至公》:“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世家·好生》:“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示例】如今恰恰的不曾动身,这个东西送上门来,楚弓楚得,岂有再容它已来复去的理?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

7、藏弓烹狗[cáng gōng pēng gǒu]

【解释】飞鸟射尽了就把良弓收起,狡兔被捉就把捕兔的猎狗煮了吃肉。旧时比喻统治者得势后,废弃、杀害有功之臣。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8、杯弓蛇影[bēi gōng shé yǐng]

【解释】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出处】汉·应劭《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示例】金玦厖凉含隐痛,杯弓蛇影负奇冤。 ——清·黄遵宪《感事》诗

9、龙隐弓坠[lóng yǐn gōng zhuì]

【解释】旧时比喻皇帝死。

【出处】《史记·封禅书》:“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巧干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

10、楚弓遗影[chǔ gōng yí yǐng]

【解释】比喻因某事造成的疑惧心理。

【出处】《晋书·乐广传》:“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

【示例】楚弓遗影,楚弓遗影,虑祸甚关心。 ——明·许自昌《水浒记·感愤》

11、伤弓之鸟[shāng gōng zhī niǎo]

【解释】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遇到一点动静就怕的人。

【出处】《战国策·楚策四》;《晋书·苻生载记》:“伤弓之鸟,落于虚发。”

【示例】败了的,似伤弓之鸟。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四十三回

12、拈弓搭箭[niān gōng dā jiàn]

【解释】拈:用手指夹、捏。一手握弓,一手把箭放在弦上,准备射出。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张飞带住马,拈弓搭箭,回射马超。”

【示例】大约相距百余步,即拈弓搭箭,把孟俊射落马下,麾兵擒住,收军还城。 ——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五十五回

13、杯弓市虎[bēi gōng shì hǔ]

【解释】指捕风捉影,疑虑重重,自相惊扰。参见“杯弓蛇影”、“三人成虎”。

【出处】詧盦《学界风潮记·天津商学界之活动》:“同时传来上海有罢市之说,以致杯弓市虎,危机伺伏,人心恐惶,险状万分。”

14、蛇杯弓影[shé bēi gōng yǐng]

【解释】比喻因疑神疑鬼而自惊自怕。同“蛇影杯弓”。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况蛇杯弓影,恍惚无凭。”

15、克传弓冶[kè chuán gōng yě]

【解释】犹克绍箕裘。比喻能继承父祖的事业。

【出处】《旧唐书·赵道兴传》:“卿今克传弓冶,可谓不坠家声。”

16、鞋弓袜浅[xié gōng wà qiǎn]

【解释】指旧时妇女小脚。同“鞋弓袜小”。

【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演习》附《琵琶记·寻夫》改本:“顾不的鞋弓袜浅;讲不起抛头露面。手拨琵琶,原非自遣,要诉出衷肠一片。”

17、拨弓曲矢[bō gōng qū shǐ]

【解释】拨弓:不正的弓;曲矢:弯曲的箭。弓箭不合格就射不中目标。泛指武器不精良。

【出处】《荀子·正论》:“不能以拨弓曲矢中。”

18、强弓硬弩[qiáng gōng yìng nǔ]

【解释】强:强劲的,有力的;弩:古代发箭的机械。强有力的弓,坚硬的弩。形容武器精良。

【出处】《战国策·韩策一》:“天下之强弓劲弩,皆出自韩。”

【示例】前后多是强弓硬弩,兵马如林,都被射转。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六回

19、蜚鸟尽,良弓藏[fēi niǎo jìn,liáng gōng cáng]

【解释】藏:收藏。飞鸟射尽,弹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

20、惊弓之鸟[jīng gōng zhī niǎo]

【解释】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出处】《战国策·楚策四》;《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示例】绍闻是惊弓之鸟,吓了一跳。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十一回

21、鸟尽弓藏,兔死狗烹[niǎo jìn gōng cáng,tù sǐ gǒu pēng]

【解释】烹:煮烧。飞鸟打尽,弓被搁置不用;兔被捕杀后,猎狗则被烹食。比喻事情办成,功臣被害。

【出处】鲁迅《立此存照》:“倘有不识时务者问:‘如果那时并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而且汉人也配享太庙……则将如何?’我觉得颇费唇舌。”

22、强弓劲弩[qiáng gōng jìn nǔ]

【解释】强:强劲的,有力的。强有力的弓,坚硬的弩。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回:“韩地方九百余里,带甲数十万,然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

【示例】前后多是强弓硬弩,兵马如林,都被射转。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六回

23、鞋弓襪浅[xié gōng wà qiǎn]

【解释】指旧时妇女小脚。同“鞋弓襪小”。

24、櫜弓戢矢[gāo gōng jí shǐ]

【解释】《诗·周颂·时迈》:“载戢干戈,载櫜弓矢。”

【出处】比年各省用兵,胜负无常,得失互见,诸臣何不以事元把握为虑,而亟欲~耶? ——清·夏燮《中西纪事·剿抚异同》

25、弯弓饮羽[wān gōng yǐn yǔ]

【解释】形容勇猛善射。

【出处】《韩诗外传》卷六:“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为石,石为之开,而况人乎!”

【示例】却敌吹笳刘越石,弯弓饮羽李将军。 ——清梁标《送萧都阃之云中》

26、櫜弓戢戈[gāo gōng jí gē]

【解释】指收藏干戈弓矢。后指停息战事。

【出处】《诗·周颂·时迈》:“载戢干戈,载櫜弓矢。”

【示例】是以未获从命,櫜弓戢戈。 ——《后汉书·袁术传》

27、鞋弓襪小[xié gōng wà xiǎo]

【解释】指旧时妇女小脚。

28、开弓没有回头箭[kāi gōng méi yǒu huí tóu jiàn]

【解释】拉开弓就要把箭射出去。比喻既然已经开始,就要继续进行下去。也形容做事勇往直前,决不后退的精神。

29、开弓不放箭[kāi gōng bù fàng jiàn]

【解释】比喻故意做出一种要行动的姿态。

【示例】事还是竟弄破了好,还是“开弓不放箭”,大家弄几个钱有益?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三回

30、鸟得弓藏[niǎo dé gōng cáng]

【解释】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同“鸟尽弓藏”。

【出处】三国·魏·曹丕《煌煌京洛行》:“淮阴五刑,鸟得弓藏;保身全名,独有子房。”

31、高鸟尽,良弓藏[gāo niǎo jìn,liáng gōng cáng]

【解释】比喻功成事定之后,出力的人反而见弃,没有好下场。

【出处】《文子·上德》:“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良弓藏,名成功遂身退,天道然也。”

【示例】鄙语有之:‘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殚,猎犬烹。’故文种诛于句践,韩白戮于秦汉。 ——《晋书·刘牢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