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含“钵”的成语(11个)

本文整理了沿门讬钵、衣钵之传等含“钵”的成语11个,其中“钵”结尾的成语5个,“钵”在中间的成语6个,包括成语的解释、出处和示例等。

“钵”结尾的成语

1、沿门讬钵[yán mén tuō bō]

【解释】泛指到处乞求施舍。同“沿门持钵”。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你若借了这事,向亲友各家不问交谊一概的沿门讬钵摇尾乞怜起来,就大不是我的意思了!”

2、沿门托钵[yán mén tuō bō]

【解释】钵:和尚吃东西用的器具。原指僧徒化缘。比喻挨家乞讨。

【出处】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一:“故读者于此等处最要分别,不然则视少陵为随地蓦缘,沿门托钵者流矣。”

【示例】却说仲勋穷途落魄,流入乞丐道中,终日在街头沿门托钵,到了夜间,就在人家屋檐底下歇宿。 ——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二十回

3、一瓶一钵[yī píng yī bō]

【解释】瓶、钵:和尚盛饮食的器具。指和尚云游时携带的最简单的食器。也比喻家境贫穷,生活简朴。

【出处】唐·贯休《陈情献蜀皇帝》:“一瓶一钵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来。”

【示例】再见江山,依旧一瓶一钵。 ——宋·李清照《投翰林学士綦審礼启》

4、继承衣钵[jì chéng yī bō]

【解释】衣钵:佛教用语,指法衣和食钵。泛指继承某人的思想体系,学术知识或技巧技能。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五卷第二十七章:“我已是将近六十的人,虽说这庵里也有七八个徒弟,可是没有一个可以继承衣钵的,我常常为此操心。”

5、沿门持钵[yán mén chí bō]

【解释】原指僧、尼挨门向人求布施,后泛指到处乞求施舍。

【出处】明·高攀龙《讲义·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若天分之我不承受,此家当,我却无分了,便至沿门持钵,仰息他人。”

“钵”在中间的成语

1、衣钵之传[yī bō zhī chuán]

【解释】原指佛教徒师父把袈裟和食钵传授给徒弟。泛指前人思想、学问、技能的传授和继承。

【出处】宋·朱熹《答郑仲礼》:“彼中朋友今有几人其趣向成就果能不失前人衣钵之传否?”

【示例】衣钵之传,将在子矣! ——《清史稿·朱骏声传》

2、托钵沿门[tuō bō yán mén]

【解释】钵:和尚吃东西用的器具。原指僧徒化缘。比喻挨家乞讨。

【出处】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一:“故读者于此等处最要分别,不然则视少陵为随地蓦缘,沿门托钵者流矣。”

【示例】藏身闹市安天命,托钵沿门拙己谋。 ——南怀瑾《纪感二首》其二

3、衣钵相传[yī bō xiāng chuán]

【解释】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传授,常常举行授与衣钵的仪式。比喻技术、学术的师徒相传。

【出处】《旧唐书·神秀传》:“昔后魏末,有僧达摩者,本天竺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云自释迦相传,有衣钵为记,世相付授。”

【示例】世上既有“缠足大仙”,自然该有“赤足小仙”,这是衣钵相传,亦非偶然。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回

4、衣钵相承[yī bō xiāng chéng]

【解释】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传授,常常举行授与衣钵的仪式。比喻技术、学术的师徒相传。

【出处】《旧唐书·神秀传》:“昔后魏末,有僧达摩者,本天竺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云自释迦相传,有衣钵为记,世相付授。”

【示例】由此道者无不各得其所欲而去,衣钵相承,牢结而不可解。 ——刘德桂《嘉庆皇帝》第二十节

5、一钵一瓶[yī bō yī píng]

【解释】钵、瓶:和尚的饮食器具。指和尚云游时的简单食具。形容家境贫寒

【出处】宋·辛弃疾《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一葛一裘经岁,一钵一瓶终日,老子旧家风。”

6、击钵催诗[jī bō cuī shī]

【解释】指限时成诗。比喻诗才敏捷。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7回:“七步八叉,具有成例,古人击钵催诗,我要击钵了。”

【示例】我们偶尔也玩击钵催诗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