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Fan shengzhi Shu
中国汉代农书。作者氾胜之,本姓凡氏,遭秦乱,避地氾水,因改姓氾。今山东曹县氾水人。生卒年不详。汉成帝时为议郎,曾任劝农使者和轻车使者,在都城长安附近(今陕西关中地区)指导农业生产,成绩显著,后升任为御史。本书原名《氾胜之》,《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十八篇;《隋书·经籍志》始称为《氾胜之书》,以后就通用此名。原书约在北宋初期亡佚,现存的《氾胜之书》是从《齐民要术》等一些古书中摘录的原文辑集而成,约3500字。内容有耕田法、溲种法、穗选法、区田法,以及禾、黍、麦、稻、稗、大豆、小豆、枲(纤维用大麻)、麻(子实用大麻)、瓜、瓠(葫芦)、芋、桑等13种作物的栽培技术。其中耕田法,首次明确提出“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这是针对关中地区春旱多风、采取以保墒为中心的技术措施,不仅在当时,也是迄今仍在沿用的原则。溲种法,是熬取家畜动物的骨汁,加粪调糊,用以拌种的种子处理技术。区田法,又称区种法,是一种抗旱保墒、集中使用肥水的丰产栽培措施,方法是不必平整土地,将地挖成小方块的“区”(即凹的意思,义同窝),在区中施足基肥、盖土、浇水,然后下种。据书中称用此法种植的禾、黍、麦、大豆、瓜、瓠、芋等都可比常规种植的产量高出数倍。现代在西北、陕北、山东等地采用的“窝种”及“掏缽种”技术还是区田法的遗风。至于本书记载的作物栽培技术,反映了西汉时期所达到的较高水平,同时也开创了中国农书中作物各论的先例。
《氾胜之书》原书虽已佚失,辑本仅保留了其中的片段,但多少可以从中了解一些2000年前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概况及其技术水平,并为研究中国农业技术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参考书目
- 石声汉:《氾胜之书今释》,科学出版社,北京,1956。万国鼎:《氾胜之书辑释》,中华书局,北京,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