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刺猬皮
名称出处:《本草原始》
概况异名:猬皮(《本经》),仙人衣(《山东中药》)。
基源:为刺猬科猬属动物刺猬,大耳猬属动物短刺猬或大耳猬的皮。
原动物: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 L.,又名猬、毛刺(《尔雅》),白刺猬(《杨氏家藏方》),猬鼠(《纲目》),偷瓜蜮(姚可成《食物本草》),刺鼠(《随息居饮食谱》)偷瓜獾、刺球子、刺鱼(《中国药用动物志》)。短刺猬Hemiechinus dauricus Sundevall,又名达乌尔猬、猬鼠、刺球子、毛刺(《中国药用动物》)。大耳猬Hemiechinus auritus Gmelin又名猬鼠、刺球子、毛刺。
形态:刺猬体形肥短,体长约22cm,尾长约2cm。体重200~900g。头宽而吻尖。眼小。耳短,其长度不超过其周围的刺长。身体背面及两侧密生尖刺,刺粗而硬。四肢短小,爪较发达,尾短。脸部色较深,呈褐色。全身的尖刺颜色变异较大,大致分两类:一类为纯白色,较少。另一类基部为白色或土黄色,中间棕色或黑褐色,尖端又为白色,故整个体背呈土棕色,腹面及四肢长有细而硬的白毛,四足浅褐色,尾上也覆有白毛。
生境与分布:刺猬广泛栖息于山地森林、平地、草原、开垦地及荒地、灌木丛或草丛等处,但以平原丘陵,灌木、草丛为多,作窝于低洼地或山谷倒木、树根或石隙、墙脚下。窝内铺以树叶、干草、苔藓等物。白天躲藏于窝内,早晚多在阴湿之地活动,甚则入室。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地。
短刺猬外形同刺猬而略小,耳较长,其长超过周围尖刺。刺短而细,棕褐色与白色相间,无纯白色尖刺。体背为浅褐色,体侧及腹面长有粗硬的污白色毛。栖息于干旱地区草原地带的低洼及半荒漠地区和灌丛中。夜间活动,黄昏时分开始出来,一直到次日早晨都在觅食。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陕西、山西等地。
大耳猬体形较小,体长约170~230mm。吻部甚尖,耳甚大,耳长为37~50mm,耳尖钝圆,明显长于周围之尖刺。躯体背面覆有硬刺构成的甲胄,由头部耳后方开始,往后一直伸到基部之前。体背部的尖刺为暗褐色与白色相间,也有少数全白色的刺。尾极短,为棕褐色。为荒漠、半荒漠地带典型种类。栖息于农田、庄园,砾石荒漠也能见到。主要在夜间活动于菜园、芦苇、灌丛中。以昆虫和小动物为食,也吃植物性食物。
生药采集:全年均可捕捉,于冬眠时捕获更易。捕后用脚紧踏刺猬使其伸展,用利刀剖腹剥皮,割去四肢及头部,将皮翻开,使毛刺向里,挂通风处阴干即成。不能日晒,以免油脂溶化走油,影响质量。
鉴别:多呈板刷状或筒状,外表面密生错综交叉的棘刺,刺长1.5~2cm,坚硬如针,灰白色、黄色或灰褐色。在腹部的皮上多有灰褐色软毛。皮内面灰白色或棕褐色,刺基部向内突起,留有筋肉残痕。具特殊腥臭气。以张大、肉脂刮净,刺毛整洁者为佳。
加工炮制:①刺猬皮 取原药材,用碱水浸泡,洗刷干净,润透,切成寸方小块,干燥。 ②滑石粉炒刺猬皮 将滑石粉置锅内炒至灵活状态,投入刺猬皮,不断翻动,至刺尖卷曲焦黄,质地发泡时,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每刺猬皮100kg,用滑石粉40~50kg。 ③砂炒刺猬皮 将砂置锅内,加热至滑利状态,投入刺猬皮,不断翻动,至刺尖卷曲焦黄、质地发泡时,取出,筛去砂,放凉。
此外,尚有哈粉制、土制、炒制、制炭、醋制、酒制、油制、甘草制等炮制方法。
化学性质皮上层的刺由角蛋白(Keratin)所成。下层的真皮层由胶原(Collagen)与其它蛋白质如弹性硬蛋白(Elastin)之类和脂肪等所成。
参考文献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72。
药性性味:苦,平。 ①《本经》:“苦,平。” ②《药性论》:“甘。有小毒。”
归经:①《本草求真》:“入肠、胃。”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功效:降气定痛,凉血止血。
主治:反胃吐食,腹痛疝气,肠风痔漏,遗精。 ①《本经》:“主五痔阴蚀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阴肿痛引腰背,酒煮杀之。” ②《别录》:“疗腹痛疝积,烧为灰,酒服之。” ③《药性论》:“主肠风泻血,痔病有头,多年不瘥者,炙末白饮下6g;烧末吹,主鼻衄。” ④孟诜:“烧灰酒服治胃逆,又煮汁服止反胃。” ⑤《本草备要》:“泻,凉血。” ⑥《本经逢原》:“除目中翳障。” ⑦《随息居饮食谱》:“煅,研服,治遗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入散剂。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本草经集注》:“得酒良。畏桔梗、麦门冬。”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①配槐花炭、地榆炭,治痔核出血,脱肛。 ②配磁石、桂心,治脱肛。
方选和验方: ①猬皮丸(《备急千金要方》)治痔疮:刺猬皮(切,炙令黑)1具,当归、续断、黄芪、连翘、炒槐实、炮姜、炮附子、白矾各90g,生地黄150g。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15丸,空腹食前米饮下。《圣济总录》用本方治脏腑伤动,肠胃虚弱,血渗肠间,风冷相乘,大便下血,瘀黑有片,或五痔肿痛,久下脓血者。 ②猬皮散(《备急千金要方》)治痈疽脓血内漏,发背,乳痈,五痔等症:刺猬皮1具,蜂房1具,地榆、当归、续断、桂心、附子各1.5g,干姜、川椒、藁本各1.2g,厚朴1.8g。研为散,每服9g,温酒调下,日3服。 ③《备急千金要方》:“治肛出:猬皮1枚,磁石120g,桂心33cm。上3味,治下筛。饮服6g,日1眼。” ④《本草衍义》:“治痔:猬皮、穿山甲等份,烧存性,入肉豆蔻1半,末之。空肚热米饮调6g服。” ⑤猬皮散(《杨氏家藏方》)治肠风下血:白刺猬皮1枚(于铫子内煿针焦,去皮,只用针),木贼15g(炒黄)。上为细末。每服6g,热酒调下,空心食前。 ⑥孟河四家医集《青囊秘传》:“治痔漏:刺猬皮18g,海桐皮24g,苦参30g,核桃仁15g,荞麦粉60g。共末,砂糖调服,分10次下。” ⑦《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赤白带下:刺猬皮(炒)、海螵蛸各15g。共研细末。每服15g,早晚各1次。” ⑧《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子宫脱垂:刺猬皮、当归、黄芩各30g,煅牡蛎45g,赤芍15g。共研细末,1日2次,每服6g,饭前服,开水送下。禁房事100日。” ⑨《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臁疮:刺猬皮30g(瓦上焙黄),明雄黄3g。共研细末,抹患处。” ⑩《中草药临床方剂选编》:“治遗尿症:刺猬皮2份,益智仁1份。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g。每日2次,每次1丸,连服3周为1个疗程。”
单方应用:①《简要济众方》:“治肠痔下部如虫啮:猬皮烧末,生油和敷之。” ②《普济方》:“治反胃吐食:猬皮烧灰,酒服或煮汁,或五味淹炙食。” ③《寿域神方》:“治五色痢疾:猬皮烧灰,酒服6克。” ④塞鼻散(《圣惠方》)治鼻衄:猬皮1枚,烧为灰,研细,每用2g,绵裹纳鼻中,数易之。 ⑤《千金方》:“治鼻中息肉:猬皮炙末,绵裹塞之3日。” ⑥《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胃出血:刺猬皮30g,烧灰存性,研细末。每服4.5g,开水送服。” ⑦《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痔核出血,脱肛:炙刺猬皮9g,研末,分3次吞服;用槐米炭、地榆炭各9g,浓煎3次,以药汁送服药末,1天服完。” ⑧《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白带过多:鲜刺猬皮(带毛的)1张,炉火焙干为末。1日3次,每服6g,白水送下。另一方用刺猬皮15g,水煎服。” ⑨《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产后出血:刺猬皮3g(烧灰存性),加温酒或开水服。” ⑩《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乳汁不通:刺猬皮6g,焙研细末,用酒冲服取汗。” ⑾《吉林中草药》:“治遗精:炒刺猬皮,研末。每次6g,日服2次。” ⑿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资料选编》:“治前列腺炎,肾结石:猬皮2个,焙干研末,分40包。早、晚用米汤各送服1包。服药过程中可有尿道灼痛感,勿顾虑。”
医药家论述①缪希雍《本草经疏》:“猬皮治大肠湿热为病,及五痔阴蚀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也。阴肿痛引腰背,腹痛疝积,皆下焦湿热邪气留结所致,辛以散之,苦以泄之,故主之也。” ②张路玉《本经逢原》:“猬皮,《本经》主五痔阴蚀,取其税利破血也,酒煮治阴肿痛引腰背,取其筋脉能收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