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俞平伯(1900~1990)

现代诗人、散文作家、古典文学研究家。浙江德清人。1900年1月8日生。原名俞铭衡。1919年北京大学文科毕业后,曾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40年代后期,参加民主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五四”时期俞平伯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是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的成员。他最初以创作新诗为主,有诗集《冬夜》(1922)、《西还》(1924)、《忆》(1925)等,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刊物《诗》月刊。他的诗多为写景抒情之作,抒发对故乡山光水色的眷恋和对亲人挚友的思念,常常流露出一种孤寂闲愁情调。他很注重意境的创造和语言的锤炼,能利用旧诗里的情境表达新意,融旧诗的音节入白话。写景抒情,清新婉曲,形式自由多样,但有时又过于自由松散。从20年代后期起俞平伯更多写作散文。他的散文受周作人的影响。结集有《燕知草》(1928)、《杂拌儿》(1928)、《杂拌儿之二》(1933)、《燕郊集》(1936)等。他喜欢“逢人说梦”(《燕知草》自序),追求一种浑然之感。他的抒情写景小品,多写杭州风物,古趣盎然,往往表现出一种朦胧落寞的情怀,缺乏蓬勃生机和时代气息。文笔含蓄委婉,有时又失之繁缛、晦涩。作者知识渊博,讲究趣味,有些虽是考据、序跋之作,也能夹叙夹议,情理交融,娓娓而谈,饶有风致。他的新诗未能完全摆脱旧诗的束缚,他的散文也有意追随明人小品。传统文学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是十分明显的。他的《红楼梦辩》(1923年初版,50年代初改名《红楼梦研究》再版)是“新红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1954年曾引起广泛的批评和讨论。在古典诗词研究方面,尚有《读词偶得》、《清真词释》等著作。

俞平伯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先后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俞平伯在校阅词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