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杜衡

概况

异名:马辛、马蹄细辛、马蹄香(《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源:为马兜铃科细辛属植物杜衡的根茎及根或全草。细辛属全世界约90种;中国约30种、4变种、1变型,其中药用的有15种。

原植物:杜衡Asarum forbesii Maxim.

历史:杜衡始载于《别录》云:“杜衡生山谷,三月三日采根,熟洗暴干。”弘景曰:“根叶都似细辛,惟气小异尔。”恭曰:“生山之阴,水泽下湿地。叶似葵,形如马蹄。根似细辛、白前等。”《图经本草》载:“今江淮间皆有之。春初于宿根上生苗,叶似马蹄下状,高二、三寸,茎如麦稿粗细,每窠上有五七叶,或八九叶,别无枝蔓。又于茎叶间罅内芦头上贴地生紫花,其花似见不见,暗结实如豆大……其根成空,有似饭帚密闹,细长四五寸,粗于细辛,微黄白色,味辛,江淮俗呼为马蹄香。”以上形态描述与现今杜衡形态基本相似。

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根丛生,稍肉质,直径1~2mm。叶片阔心形至肾心形,长和宽各为3~8cm,先端钝或圆,基部心形,两侧裂片长1~3cm,宽1.5~3.5cm,叶面深绿色,中脉两旁有白色云斑,脉上及其近边缘有短毛,叶背浅绿色;叶柄长3~15cm,芽苞叶肾心形或倒卵形,长和宽各约1cm,边缘有睫毛。花暗紫色,花梗长1~2cm,花被管钟状或圆筒状,长1~1.5cm,直径8~10mm,花被裂片直立,卵形,长5~7mm,宽和长近相等,平滑、无乳突皱褶;药隔稍伸出;子房半下位,花柱离生,顶端2浅裂,柱头卵状,侧生。花期4~5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第542页.图1084)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800m以下林下沟边阴湿地。分布于中国华东、河南南部、湖北、四川东部。

生药

采集:4~6月间采挖,洗净,晒干。药材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河南。

鉴别

性状:全草常卷曲成团。根茎呈不规则细圆柱形,长约2cm,直径1~3mm,表面浅棕色或灰黄色、粗糙,有多数环节,下部簇生多数须状根。根长可达7cm,直径1~2mm,表面灰白色或淡棕色,具纵皱纹;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类白色。叶灰绿色,多皱缩,完整叶片呈宽心形或肾状心形,长与宽各为3~8cm,先端钝或圆,基部心形,叶柄长3~15cm。花常为1~2朵腋生,多皱缩,暗紫色。气芳香,味辛。以根多、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 根横切面:表皮残存;外皮层细胞1列;皮层有淀粉粒,油细胞散在,内皮层明显;初生木质部4~5原型。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内侧有厚角组织;皮层宽广,含淀粉粒和油细胞;内皮层明显;维管束外韧型,髓部明显。叶的表面制片:上下表皮的气孔均为不定式,并具类圆形油细胞,上表皮者直径32~40μm,下表皮者直径28~36μm。上表皮叶脉上有由1~4个细胞组成的保护毛,长132~160μm,直径32~40μm,脉间部分保护毛稀疏,形态相同。下表皮无毛。气孔指数20.5~20.7。栅表比3~3.1。(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113页.图113、114、115)

理化:取全草50~100g,切碎,用挥发油测定器提出挥发油。取一定量挥发油,用乙醚稀释成1∶10的溶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1,8桉油素、甲基丁香酚为对照,以苯-乙酸乙酯(95∶5)为展开剂,展距17.3cm,喷1%香草醛浓硫酸试液显色。(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第114页图116)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后切段,晒干。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

根含挥发油约1.4%,油的主要组成为黄樟醚(Safrole)、α-蒎烯(α-Pinene)、莰烯(Camphene)、β-蒎烯、香叶烯(Myrcene)、1,8-桉油精(1,8-Cineole)、柠檬烯(Limonene)、异松油烯(Terpinolene)、樟脑、龙脑、β-古芸烯(β-Guriunene)、甲基丁香酚(Methyleugenol)、细辛醚(Asaricin)、异甲基丁香酚(Isomethyleugenol)、肉豆蔻醚(Myristicin)、榄香素(Elemicm)、卡枯醇(Kakuol)以及反式异甲基丁香酚(trans-Isomethyleugenol)[1]。另从杜衡全草的乙酸乙酯提取部分得到杜衡素A(AsaruminA)(1)、杜衡素B(2)、杜衡素C(3)、杜衡素D(4)、榄香素、α-细辛醚(α-Asarone)、亚油酸等7种化合物[2,3]。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通讯 1978;(9):391。[2] 生药学杂志(日) 1989;43(3):230。[3] 中药资源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210。

药理

①对中枢的作用 杜衡挥发油0.15ml/kg ip,显著减少小鼠自发活动,0.025~0.05ml/kgip,可协同阈下剂量的戊巴比妥钠催眠作用,使小鼠入睡(对照组鼠无睡眠),0.075,0.15ml/kg ip,可延长硫喷妥钠所致小鼠的睡眠时间,0.25ml/kg ip,可对抗戊四唑引起的小鼠惊厥,也对抗电休克惊厥,0.075,0.15ml/kg,对大鼠有降温作用[1]。 ②降血脂作用 杜衡挥发油在0.02%~0.1%浓度,0.2ml/只ig,对高胆固醇血症小鼠有降脂作用,且呈量效线性关系,其有效成分为卡枯醇[2]。 ③药动学研究。[3H]卡枯醇给大鼠、小鼠ig后,胃肠道吸收快,全身分布迅速,广泛,与组织亲和力强,肝中分布最高,依次为心、脾、胰、肾、肺和脑,组织中峰浓度在12h,体内消除较缓慢,21d内从尿和粪中排泄分别为92.8%和1.2%,尿液提取物测定结果,以药物原形排,血浆蛋白结合率为39%,小鼠iv后,血中放射性-时间曲线符合开放二室模型[3]。

毒性:马辛挥发油ip对小鼠的LD50为0.73±0.132ml/kg[1]。另有报道马辛挥发油ip对小鼠的LD50为0.672g/kg,ig为1.823g/kg[2]。

参考文献

[1] 南京药学院学报 1982;(2):88。[2] 中草药 1986;17(2):21。[3] 中国药理学报 1985;6(3):217。

药性

性味:辛,温。

功效:散风逐寒,消痰行水,活血,平喘,定痛。

主治:风寒感冒,痰饮喘咳,水肿,风湿,跌打损伤,头疼,龋齿痛,痧气腹痛。 ①《别录》:“治风寒咳逆。” ②《药性论》:“止气奔喘促,消痰饮,破留血,主项间瘤瘿之疾。” ③《纲目》:“散风寒,下气消痰,行水破血,杀虫。” ④《广西中药志》:“通经,散寒,祛痰,利尿。” ⑤《江苏药材志》:“发汗,祛痰。治感冒头痛,牙痛,口舌生疮。” ⑥《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催吐,祛痰,利尿。治支气管炎及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g;浸酒或入散剂。外用:研末吹鼻或捣敷。

使用注意:体虚多汗、咳嗽咯血及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补缺肘后方》:“治呼吸喘息,若犹觉停滞在心胸,膈中不利者:瓜蒂1份,杜衡3份,人参1份。捣、筛,以汤服2g,日二、三服。” ②《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蛇咬伤:杜衡根3~6g,青蓬(菊科牡蒿)叶、竹叶细青(兰科斑叶兰)各等量,金银花9~12g,野刚子(马钱科醉鱼草)15~18g。水煎,1日3次,饭前服。”

单方应用:①《福建民间草药》:“治无名肿毒,瓜藤疽初起,漫肿无头,木痛不红,连贯而生:杜衡鲜叶7片,酌冲开水,炖1小时,服后出微汗。日服1次;渣捣烂加热敷贴。” ②《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疮毒:杜衡根、青莲叶各3~6g。捣烂敷患处。” ③《中草药学》:“治口舌生疮:杜衡根茎及根加黄连等量。研细末敷患处。” ④《福建民间草药》:“治蛀齿疼痛:杜衡鲜叶捻烂,寒入蛀孔中。” ⑤《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暑天发痧:杜衡根(研粉)1~1.2g。开水吞服。” ⑥《中草药学》:“治风寒头痛:杜衡全草1~1.5g。水煎服。”

医药家论述

①陶弘景:“杜衡,根、叶都似细辛,惟气小异尔。” ②寇宗奭:“杜衡用根似细辛,但根色白,叶如马蹄之下,市人往往以乱细辛,将二物相对,便见真伪。况细辛惟出华州者良,杜衡色黄,拳局而脆,干则作团。” ③李时珍《纲目》:“古方吐药往往用杜衡者,非杜衡也,乃及己也。及己似细辛而有毒,吐人。昔人多以及己当杜衡,杜衡当细辛,故尔错误也。杜衡则无毒,不吐人。功虽不及细辛,而亦能散风寒,下气消痰,行水破血也。” ④张璐《本经逢原》:“杜衡香窜,与细辛相似,故药肆以之代充细辛。但其气浊,不能搜涤少阴经中之寒,稍逊细辛一筹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