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炮制

加工处理中药材的方法和技术。古代又称炮炙、修事、修治等。其中炮炙专指用火加工处理药材的方法。中药材经炮制后的成品称饮片。

简史

中国最早的医方《五十二病方》首载炮、炙、燔、煅、细切、熬、酒渍等中药炮制方法。《内经》、《神农本草经》也有有关中药炮制的记述。《伤寒论》、《金匮要略》记载了近百种中药炮制方法。如蒸、炒、炙、煅、炮、炼、煮、沸、火熬、烧、咀、斩折、研、锉、捣膏、酒洗、酒煎、苦酒煮、水浸、汤洗等,炮制技术已初具规模。南北朝刘宋时代雷偱撰成《雷公炮炙论》,是中国第一部炮制专著。书中记载了蒸、煮、炒、焙、炙、炮煅、飞等常用炮制方法,尤其对蒸、煮等法介绍详尽,如蒸法分清蒸、酒浸蒸、药汁蒸;煮法分盐水煮、甘草水煮、乌豆汁煮等,集秦汉至南北朝历代炮制经验之大成,对炮制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等综合性本草代表作,也极大地丰富了中药炮制的内容。宋代官方颁布的《和剂局方》将中药炮制列为法定制药技术,对推动炮制技术的发展和保证中药质量起了很大作用,书中许多炮制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全面阐述炮制方法、经验及机理,对后世影响颇深。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虽是综合性本草著作,但其中多设有“修治”一项,先述前人记载,再记当时炮制经验,最后谈及个人见解,就炮制内容而言,远远超过以前的炮制专著,全面反映了明代炮制技术水平,至今仍为中药炮制的重要参考资料。明代缪希雍的《炮炙大法》是炮制专书,除介绍《雷公炮炙论》的主要内容外,重点记述了当时所用的具体炮制方法。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发展了中药炮制的炒法,并提出炒炭应注意火候,强调炭化存性问题,为炮制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张叡的《修事指南》为清代炮制专著,介绍了232种炮制方法,并指出“吴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气,猪胆汁制泻胆火而达木郁”,补充阐发了辅料炮炙的机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面继承历代炮制经验的基础上,各省市分别制定了《中药炮制规范》。国家药典收载了炮制内容,制定了“中药炮制通则”,使中药炮制技术朝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此外,《中药炮制经验集成》、《中药炮制学》、《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等著作的出现,促进了中药炮制理论的整理与研究。现代中药的炮制加工生产日趋机械化。对炮制机理、炮制方法、工艺改革及炮制品规格质量的研究不断深入,促进了传统炮制方法的规范化、现代化和科学化。

目的

中药材大多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属于天然药,必须经过炮制加工才能应用,中药材炮制的目的是: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以确保用药安全。如草乌用甘草、黑豆水煮或蒸,附子用胆巴水漂洗煮熟炮制后均可明显降低毒性;巴豆、千金子攻下逐水作用峻烈,经去油取霜炮制后,可缓和峻下的烈性;姜矾水炮制生半夏、生南星可以消除其刺激黏膜的副作用。

(2)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如延胡索醋制后可增强活血止痛的功能,紫菀、款冬花蜜制后可增强润肺止咳的功能,人参洗净蒸熟晒干成红参后可增强其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的作用。

(3)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治疗范围。如生首乌补益力弱,仅用于截疟解毒、润肠通便,主治久疟体虚、瘰疬疮毒、肠燥便秘;经黑豆汁拌蒸成制首乌后,功专滋补肝肾、补益精血、涩精止崩,为治疗肝肾不足、精血亏虚所致萎黄心悸,头晕眼花,须发早白,遗精崩漏的补虚良药。再如天南星经姜矾水制后称制南星,药性辛温燥烈、功专燥湿化痰、祛风止痉,主治痰湿咳嗽、风痰眩晕、中风痰迷、癫痫抽搐、破伤风症;天南星经牛胆汁制后名胆南星,功能清化热痰,熄风止痉,且无燥烈之弊,为治疗痰热咳嗽、中风痰迷、痰热急惊之佳品。

(4)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于脏腑经络的趋向,便于定向用药。如知母、黄柏等经盐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肾,更好地发挥治疗肾经疾病的作用;如柴胡、香附等经醋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肝,更好地发挥治疗肝经疾病的作用;再如大黄苦寒沉降,主入下焦,泄热通便,若用酒制后,可引药势上行,清上焦火热之邪。

(5)便于调剂和制剂。一些植物类药材,须经净选、软化、切削、干燥后制成片、丝、段、块;一些质地坚硬的矿物、介壳类药材如自然铜、磁石、石决明、牡蛎等,须经煅后碾碎;一些动物角类、骨骼类药材如羚羊角、豹骨等,须经镑、锉、劈后制成薄片、粉末、碎块等一定规格的饮片,才便于准确计量,调剂配方。切制饮片还有利于煎出及提取药物的有效成分,便于制成各种剂型。

(6)矫味矫臭,便于服用。一些动物类药物或其他有臭味的药物,若直接服用,往往引起呕恶反应,经炮制后则便于服用。如酒炙乌梢蛇、醋炙五灵脂、麸炒白僵蚕、滑石烫刺猬皮、水漂海藻等。

(7)除去杂质,纯净药材。中药原生药材多附着泥土、砂石或夹带非药用部分和其他霉变异物,必须经过挑拣筛选,水洗清洁,使之纯净后方可药用。如茯苓去净泥土,石膏挑出砂石,防风去掉芦头,黄柏刮净粗皮,鳖甲去除残肉等。

(8)干燥加热处理药材,以利贮藏。已净选的药材或切制后的饮片,须经过晒干、阴干、烘干或炒制等干燥加热处理,使药物干燥,可杀死虫卵、细菌,并可使种子及动物类药材失去活性,便于保存,且不易变质。如白扁豆、赤小豆、绿豆等种子类药材加热干燥后才能防止萌动变质;桑螵蛸、刺猬皮、露蜂房等不经炮制则难以保存。

近代研究证实,草乌经漂洗煎煮炮制后毒性明显降低,是由于其所含的剧毒乌头碱经高温处理后水解成毒性小的乌头原碱所致。醋制延胡索能增强活血止痛作用,是由于它所含的不溶于水的游离生物碱与醋酸作用后生成可溶于水的生物碱盐,从而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红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扶正祛邪作用优于生晒参,这与红参经蒸熟晒干炮制后增加了生晒参所不具备的五种新的单体成分有关。然而,中药自身成分复杂,炮制中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故其炮制机理还未能完全了解清楚。

方法

中药炮制方法有多种分类。《炮炙大法》将明代以前的炮制方法总结为炮、、煿、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伹、曝、露,称雷公炮制十七法。《本草蒙筌》概括为火制、水制、水火共制三类。近代《中药学》补充为“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五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炮制通则确定为“净制、切制、炮制”三类。《中药炮制学》为贯彻药典炮制通则精神,采取了工艺与辅料相结合的分类方法,体现了炮制工艺程序、辅料对药物作用的学科特点。方法如下:

净选和加工

药材在切制、炮炙、调配或制剂前,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位,去除非药用部位和杂质。常用挑选、筛选、风选、洗、漂等方法,去除附着混杂在药材中的泥土、砂石、异物及霉败物,以达到清洁药物的目的,并可将大小不等的药材筛选分开,以便分别进行炮制加工。通过去毛、去芦、去心、去核、去头足翅等加工处理,以达到去除非药用部分的目的,如石韦刷去毛、人参去芦、巴戟天去心、乌梅去核、斑蝥去头足翅等。一些矿物、介壳、果实种子药材如磁石、石决明、女贞子、苏子等需要碾捣粉碎。某些质地松软而呈丝条状的药物如竹茹、谷精草等须揉搓成团。有些药物碾成绒状,如麻黄碾绒、艾叶制绒等。有些药物润湿后,加辅料粘附于上,可加强治疗作用,如朱砂拌茯神、青黛拌灯心草等。

饮片切制

将净选后的药材用水处理软化后,用一定的刀具切制成片、丝、段、块等形状的炮制工艺过程。饮片最初指为制备汤剂而切制成的片状药物,现泛指能调配处方而炮制成各种形状的药物。药物切制成饮片后,易于提取其有效成分,容易粉碎加工,便于制备汤剂及其他制剂;在炮炙中易于与辅料结合,便于进一步加工炮炙;饮片纯净干燥易于贮藏保管,体积小易于调剂;饮片易于显露组织结构特征,便于药物鉴别。

饮片切制时,首先应根据药材的特点及季节、温度条件采用淋、洗、泡、漂、润等不同水理法,使干燥药材吸收一定量的水分而软化,并有弯曲法、指掐法、穿刺法、手捏法检查水处理加工质量,习惯称“看水头”。既要防止水头太过,以免有效成分流失过多,药材太软,也易于霉烂;又要防止水头不足,药材太硬,难于切制,以软硬适中为宜。水处理后应根据药材的自然状况和炮炙、鉴别、医疗及饮片外观的不同需要将其加工成一定类型。一般来说,质地致密、坚实的药材如槟榔、乌药等切薄片(厚1~2毫米),全草类药材如瞿麦、青蒿等宜切成段(长度10~15毫米),皮类药材如陈皮、苦楝皮多切成细丝(宽2~3毫米),叶类药材如荷叶、枇杷叶等多切成宽丝(宽5~10毫米)。切制方法主要有切、镑、锉、劈等,视药材质地及饮片加工类型的不同而定。药材经水处理切制饮片后,含水量大,必须及时干燥,才能保证饮片的质量。饮片干燥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自然干燥,即晒干和阴干;二是人工干燥,即采用直火式、蒸汽式、电热式、红外线式、微波式等机械干燥设备进行干燥。

炒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加热容器内用不同的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翻动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又分清炒和加辅料炒两大类。

(1)清炒法。即不加辅料的炒法。根据火力大小又分炒黄、炒焦、炒炭三种。炒黄是将药物置于加热容器内,用文火或中火炒至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种皮爆烈并透出固有的气味。主要目的是增强疗效,如炒莲子肉可增强止泻涩精的作用;缓和药性、降低毒性,如炒牵牛子可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炒后质脆,易于煎出有效成分,如胡芦巴、王不留行等;炒制可破坏酶类,保存甙类有效成分,如槐花炒后可避免酶的作用,使其所含芦丁分解,从而保持药效。炒焦是将药物置加热容器内,用中火或武火加热,不断搅拌翻动,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色或焦褐色,并有焦香气味。主要目的是增强疗效或缓和药性,如山楂炒焦不仅减弱酸味,减少对胃的刺激,还可增强消胀止泻止痢的功效。炒炭是将药物置加热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不断搅拌翻动,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内部焦黄或焦褐色。如大蓟炒炭增强止血作用;干姜炒炭或炮姜,药性苦温而涩,使其辛散温中作用减弱,增加温经止血的作用。

(2)加辅料炒法。将某种辅料放入锅内加热至规定程度,并投入药物共同拌炒的方法。根据所加辅料的不同,可分为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等。麸炒即药物与麦麸同炒。主要目的是增强疗效,如白术、山药麸炒后增强其补脾益气的作用;缓和药性,如枳实麸炒后可缓和其破气作用,免伤正气;矫味矫臭,如麸炒僵蚕,可除其腥臭味。米炒即药物与米同炒。主要目的是增强药物健脾止泻的作用,如米炒党参;降低药物的毒性、矫正不良气味,如米炒红娘子、斑蝥。土炒即药物与灶心土同炒。主要目的是增强健脾止泻的作用,如土炒山药、白术。砂炒即药物与砂同炒。主要目的是利于调剂和制剂,如狗脊、穿山甲等质地坚硬的药材,砂炒后变得松软酥脆,易于调剂、煎煮和粉碎;降低毒性,如砂炒马钱子;矫味矫臭,如砂炒刺猬皮;利于净选,如砂炒马钱子、骨碎补可去掉绒毛。蛤粉炒即药物与蛤粉同炒。主要目的是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调剂和制剂,并有矫味及增强化痰的作用,如蛤粉炒阿胶。滑石粉炒即药物与滑石粉同炒。主要目的是使药材松泡酥脆,便于煎煮和粉碎,便于制剂和调剂,如滑石粉炒象皮、黄狗肾;降低毒性及矫正不良气味,如滑石粉炒刺猬皮、水蛭等。

炙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根据所加辅料不同,炙法可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油炙等法。

(1)酒炙法。即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酒拌炒。100千克药物,用黄酒10~20千克,白酒减半。酒炙的目的是因酒能行药势,可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如黄连主清胃肠湿火郁结,酒炙后可清上焦火热;酒能行血脉,如川芎、牛膝等活血化瘀药多用酒剂,有协同作用,可提高疗效;酒炙起矫臭作用,具有腥臭味的药物如乌梢蛇、蕲蛇等多用酒炙。

(2)醋炙法。即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米醋拌炒。100千克药物,用米醋20~30千克,最多不超过50千克。醋炙的目的是引药入肝,增强活血化瘀及舒肝止痛的作用,如乳香、没药、延胡索、五灵脂等活血化瘀止痛药及柴胡、香附、青皮等疏肝解郁止痛药均多用醋炒;降低毒性,如甘遂、大戟、芫花等峻下毒性强烈的药物,均用醋炙;同时醋炙还有矫臭矫味的作用,如五灵脂、乳香、没药用醋炙即有矫味的用意,以便于服用。

(3)盐炙法。即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数量食盐的水溶液拌炒。每100千克药物,用食盐2~3千克。盐炙的目的是引药下行入肾,增强疗效,如杜仲、巴戟天、补骨脂盐炙增加补肾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盐炙可增强疗疝止痛的作用,知母、黄柏盐炙可增强滋阴降火的作用。

(4)姜炙法。即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姜汁拌炒或煮制。100千克药物,用生姜10千克压汁或煮汁。姜炙的目的是制其寒性,增强止呕作用,如姜炙黄连、姜炙竹茹、姜炙厚朴可缓和刺激咽喉的副作用,增强温中化湿的作用。

(5)蜜炙法。即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炼蜜拌炒。100千克药物约用炼蜜25千克左右。蜂蜜加热炼熟后称炼蜜。蜜炙的目的是增强疗效,如蜜炙百部、款冬花、紫菀等可以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蜜炙黄芪、甘草等可以增强补中益气的作用;蜜炙麻黄可缓和发汗作用,增强润肺止咳作用;蜜炙还可矫味,缓和刺激胃而引起呕吐的副作用,如蜜炙马兜铃。

(6)油炙法。即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与一定量食用油脂共同加热处理,又称酥炙法。有羊脂油拌炒、植物油炸和油脂涂酥烘烤三种方法。如羊脂炙淫羊藿(每100千克淫羊藿用羊脂油20千克)。

煅法

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炮制方法。可分为明煅法、煅淬法和闷煅法。

(1)明煅法。即将药物直接放于炉火上或装入适当耐火容器内进行高温煅烧。目的是使药物疏松或失去结晶水,便于粉碎及煎煮,如白矾、石决明等;增强药物收敛作用,如牡蛎、赤石脂等。

(2)煅淬法。即将药物按明煅法煅烧至红透,趁热投入一定量的淬液或冷水中,骤然冷却,使之酥脆。煅淬的目的是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除去不纯成分,并使药物酥脆而易于粉碎,利于煎出有效成分。如醋淬自然铜(每100千克自然铜用醋25~30千克)、醋淬代赭石、水淬炉甘石等。

(3)煅闷法。即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又称密闭煅、暗煅、扣锅煅。目的是增强止血作用,如血余炭、灯心炭;降低毒副作用,如煅干漆。

蒸煮法

水火共制的炮制方法。使药物由生变熟,从而改变某些性能以符合药用要求。

(1)蒸法。即将净选后的药物加辅料(酒、醋等)或不加辅料装入蒸制容器内隔水加热至一定程度。目的是改变药物性能,扩大使用范围,如黑豆汁拌蒸何首乌制成首乌(100千克首乌片用黑豆10千克),黄酒拌生地黄遂成熟地黄(100千克生地黄,用黄酒30千克),可明显增强滋补肝肾、滋阴益血的作用;减少毒副作用,如酒蒸黄精可免去生用刺激咽喉的毒副作用;酒蒸黄芩可阻止黄芩素酶解,利于保存药效;清蒸桑螵蛸,可杀死虫卵以利贮存;宣木瓜蒸后变软宜于切片。

(2)煮法。即将药物加入辅料或不加辅料放入锅中(固体辅料需先捣碎),加适量清水同煮。目的是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如清水煮川乌、草乌,豆腐煮藤黄、硫黄等;而豆腐煮珍珠则可令其清洁,便于服用。

(3),法。即将净选后的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间后取出分离种皮,又称水烫法。目的是在保存有效成分的前提下除去非药用部分,如杏仁后去掉杏仁皮;剥取不同药用部分,如白扁豆后使种仁及种皮分离,均作药用。

复制法

将净选后的药物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按规定程序反复炮制的方法。目的是为增强药效,如姜半夏,即半夏用清水浸漂后用姜、矾水共煮,再经切片干燥而制成,增强了止呕化痰的作用;改变药性,如天南星用胆汁浸制后,其性味由辛温变苦凉;半夏用清水浸漂后再用甘草、石灰水浸泡,然后洗净、阴干,用时捣碎则称法半夏,有降低毒性、增强药效的作用。

发酵、发芽法

借助酶的作用使药物发酵、发芽。

(1)发酵法。即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由于霉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目的是改变性能,产生新的治疗作用,扩大药物品种,如由杏仁、赤小豆、鲜青蒿、鲜苍耳、鲜辣蓼、面粉混合发酵而成的神曲,产生了行气消食、健脾开胃的新功效,成为一种新药物。

(2)发芽法。即成熟的果实或种子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萌发幼芽,古称蘖法。目的是改变或产生新的功效。如大麦生用,和胃止泻利水;制成麦芽后可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回乳消胀。

其他制法

包括:

(1)烘焙法。即将药物用文火加热使之充分干燥。多用于虻虫、蜈蚣等动物药以达到降低毒性、便于粉碎的目的。

(2)煨法。即将药物用湿纸或湿面包裹后置于滑石粉或麦麸中加热,分别称滑石煨、麦麸煨。目的是除去药物中的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以降低副作用,缓和药性,增强疗效。如肉豆蔻煨后可降低油质,免于滑肠,增强固肠止泻作用。

(3)制霜法。即药物经过去油制成松散粉末,或析出细小结晶。目的是降低毒性,缓和药性,消除副作用,如巴豆、千金子去油取霜可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用西瓜和芒硝混装瓦罐内封口于阴凉通风处,瓦罐外析出的白色结晶即西瓜霜,能增强消热泄火、消肿止痛的作用。

(4)提净法。即将某些矿物药进行溶解、过滤、重结晶处理而除去杂质。如芒硝与萝卜、硇砂与米醋共煮,经溶解、过滤,收取结晶,均可达到纯净药材,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

(5)水飞法。即利用某些矿物药的粗细粉末在水中有不同的悬浮性而分离。倾取细粉,目的是使药物更加细腻和纯净,便于内服和外用,如水飞滑石、朱砂、雄黄等。

(6)干馏法。即将药物置于容器内或直接用火烤灼,不加水,使之产生液汁。目的是制备适合临床需要的药,如淡竹茎经火烤灼而流出的汁液即是竹沥;蛋黄直接熬炼成蛋黄油;黑豆用砂壶密封置火炉上干馏而成黑豆馏油等。

参考书目
    (南北朝·宋)雷编:《雷公炮炙论》(施仲安辑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南京,1985。徐楚江等编:《中药炮制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