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了径情直行、得窥门径、犀舟径楫等含“径”的成语33个,其中“径”开头的成语5个,“径”结尾的成语17个,“径”在中间的成语11个,包括成语的解释、出处和示例等。
“径”开头的成语1、径情直行[jìng qíng zhí xíng]
【解释】随着意愿,顺利地得到成功。
【出处】《歇冠子·著希》:“夫义,节欲而治,礼,反情而辨者也。故君子径情而行也。”
【示例】为今之计,保全权利之心,万不可无,而轻躁寡谋,径情直行之事,尤当痛戒。 ——勇立《论排外不宜有形迹》
2、径行直遂[jìng xíng zhí suí]
【解释】随心愿行事而顺利达到目的。
【出处】语出《礼记·檀弓下》:“有直情而径行者,戎狄之道也。”
【示例】观此可见守节之难,所以朝廷不设再谯之禁,与其慕虚名而贻中冓羞,不若径行直遂之为愈也。 ——清·程麟《此中人语·守节》
3、径廷之辞[jìng tíng zhī cí]
【解释】径廷:即“径庭”,门外路和堂外地,指相距极远;辞:话语。相相去甚远的偏激的廉洁。
【出处】南朝·齐·刘峻《辨命论》:“如使仁而无择,奚为修善立名乎?斯径廷之辞也。”
4、径一周三[jìng yī zhōu sān]
【解释】径:圆的半径;周:圆的周长。即圆的半径与圆的周长比为1:3,比喻两者相差很远。
【出处】《周髀算经》上卷:“勾股圆方图。”汉·赵爽注:“圆径一而周三。”
【示例】即使寻到一点光明,‘径一周三’,却更分明的看见了周围的无涯际的黑暗。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5、径情直遂[jìng qíng zhí suì]
【解释】径情:任意,随心;遂:成功。随着意愿,顺利地得到成功。
【出处】《鹖冠子·著希》:“故君子弗径情而行也。”
【示例】事物是往返曲折的,不是径情直遂的。 ——毛泽东《论持久战》
“径”结尾的成语1、得窥门径[dé kuī mén jìng]
【解释】窥: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着看;径:路。得以找到门路。比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2、行不由径[xíng bù yóu jìng]
【解释】径:小路,引伸为邪路。从来不走邪路。比喻行动正大光明。
【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雍也》:“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示例】就不慌不忙,斯斯文文,行不由径的走到上房来。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3回
3、行不从径[xíng bù cóng jìng]
【解释】走路不遵循正道。比喻做事为学走捷径。
【出处】《列子·说符》:“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出不由门,行不从径也。以是求利,不亦难乎?”
4、别开蹊径[bié kāi xī jìng]
【解释】另辟新路;独创一格。
【出处】赵诚《中国古代韵书》第六章:“同时也更富有革新精神,突破旧韵书的束缚,别开蹊径,编制了一部具有革命意义的《中原音韵》。”
【示例】他别开蹊径,自成一家。
5、旁蹊曲径[páng xī qū jìng]
【解释】大道旁边狭小而弯曲的路径。比喻不正当的途径。
【出处】宋·魏了翁《故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赠少保陈公神道碑》:“人才所以立国,今旁蹊曲径,幸门四辟;言路所以通下情,今媕阿循嘿,囊括不言。”
【示例】读书当从六经,而后史汉,而后韩欧诸大家,浸灌之久,由是而发为诗文,始为正路,舍是则旁蹊曲径矣。 ——清·黄宗羲《高旦中墓志铭》
6、统一口径[tǒng yī kǒu jìng]
【解释】比喻大家对待问题采取一致的态度。
【示例】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要统一口径。
7、蓬蒿满径[péng hāo mǎn jìng]
【解释】蓬:飞蓬,蓬草;蒿:青蒿。飞蓬、青蒿布满小路。形容多日无人出入之处。
【出处】唐·吴融《风雨吟》:“蓬蒿满径尘一榻,独此闵闵何其烦。”
【示例】秦老献了茶,领那官员走到王冕家,推开了门,见蟏螨满室,蓬蒿满径,知是果然去得久了。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
8、独辟蹊径[dú pì xī jìng]
【解释】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风格或新的方法。
【出处】清·叶燮《原诗·外篇上》:“抹倒体裁、声调、气象、格力诸说,独辟蹊径,而栩栩然自是也。”
【示例】雍小源独辟蹊径巧构思,研制成我国首创电液组合泵。 ——《文汇报》1982.9.24
9、摸索门径[mō suǒ nén jìng]
【解释】探索途径,寻找解决的办法。
10、鼪鼬之径[tiān yòu zhī jìng]
【解释】鼠鼬类往来的小路。引申为荒凉偏僻的小道。
【出处】《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藜藿柱乎鼪鼬之径,踉位其空,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11、终南捷径[zhōng nán jié jìng]
【解释】指求名利的最近便是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出处】《新唐书·卢藏用传》记载:卢藏用想入朝作官,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终于达到了作官的目的。
【示例】借此认识了几位当道,又结交了几家富贾豪商,自以为终南捷径,即在此小小酒馆之中,因此十分高兴。——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四回
12、鼪鼯之径[wéi wú zhī jìng]
【解释】引申为荒凉偏僻的小道。同“鼪鼬之径”。
【出处】清·张明弼《冒姬董小宛传》:“时姬又恶嚣,非受縻于炎炙,则必逃之鼪鼯之径。”
13、羊肠小径[yáng cháng xiǎo jìng]
【解释】形容曲折崎岖的小路。同“羊肠小道”。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七回:“说毕,往前一望,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
【示例】进了这道门,他们即发现一条羊肠小径躺在竹林中间。 ——巴金《家》十四
14、旧家行径[jiù jiā xíng jìng]
【解释】指平素一贯的行为。
【出处】明·梅鼎祚《玉合记·逃禅》:“向鸡园托迹,虎口逃生,眉愁翠敛,容羞红润,怕难藏旧家行径。”
15、道而不径[dào ér bù jìng]
【解释】道:走路。径:小路。走路要走大路而不走小路,以免遇到危险。
【出处】《吕氏春秋·孝行览》:“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径,能全支体以守宗庙,可谓孝矣。”
【示例】岂不闻君子道而不径,舟而不游。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十一回
16、另辟蹊径[lìng pì xī jìng]
【解释】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
【出处】叶圣陶《倪焕之》:“对于这样另辟蹊径的教育宗旨与方法,自己确有坚强的信念。”
【示例】他泼辣大胆,勇于实践和另辟蹊径
17、李下无蹊径[lǐ xià wú xī jìng]
【解释】蹊径:小路。李子树下没有小路。比喻诚实的人,心中没有伪诈。
【出处】《新唐书·李义传》:“进吏部侍郎,仍知制诰。与宋璟等同典选事,请谒不行。时人语曰:‘李下无蹊径。’改黄门侍郎,封中山郡公。”
“径”在中间的成语1、犀舟径楫[xī zhōu jìng jí]
【解释】犀:坚固;楫:船桨。坚固的船,坚硬的桨。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虽有犀舟径楫,犹人涉卬否,有须是也。”
2、水径不深[shuǐ jìng bù shēn]
【解释】径:直,直往。水流很急的地方,水则不会深。
【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一:“山锐则不高,水径则不深。”
3、扫径以待[sǎo jìng yǐ dài]
【解释】径:小路;待:等待。洒扫庭院的小路,准备欢迎客人的到来。
【示例】章先生商务繁忙,我们就不打扰了,改日请一定光临舍下,梁某扫径以待! ——霍达《年轮》第四章
4、大有径庭[dà yǒu jìng tíng]
【解释】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出处】《庄子·逍遥游》:“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示例】他这次发言和上次比较,内容大有径庭。
5、别径奇道[bié jìng qí dào]
【解释】别径:小道。旧指军事上不被敌人发现的奇径小道。
【出处】《六韬·犬韬·战车》:“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
6、三径之资[sān jìng zhī zī]
【解释】三径:所说汉代隐士蒋诩在房前曾开三条小径,后人因以三径代称住宅庭院。比喻筹集隐居住所的费用。
【出处】《宋书·陶潜传》:“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7、曲径通幽[qū jìng tōng yōu]
【解释】曲:弯曲;径:小路;幽:指深远僻静之处。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
【出处】唐·常建《题破册寺后禅院》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示例】曲径通幽处,园林无俗情。 ——清·俞樾《曲园楹联》
8、捷径窘步[jié jìng jiǒng bù]
【解释】捷径:近道;窘步:因行走太急而感到困难。比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采用的简便的速成办法,其结果并不理想。
【出处】战国·楚·屈原《离骚》:“夫唯捷径以窘步。”
【示例】愿诸弟子守其师说,有所恢弘,以就其业,毋捷径窘步为也。 ——清·章炳麟《黄侃论学杂著序》
9、大相径庭[dà xiāng jìng tíng]
【解释】径:小路;庭:院子;径庭:悬殊,偏激。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出处】《庄子·逍遥游》:“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示例】虽然结果一样,其“因”却大相径庭。 ——鲁迅《集外集拾遗·田园思想》
10、长驱径入[cháng qū jìng rù]
【解释】驱:快跑;长驱:策马快跑;径入:直入。迅速向很远的目的地前进。形容进军迅猛顺利,所向无敌。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徐晃传》:“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
11、直情径行[zhí qíng jìng xíng]
【解释】径:直;行:从事。凭着自己的意思径直地去做。比喻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出处】《礼记·檀弓下》:“有直情而径行者,戎狄之道也。”
【示例】直情径行,视毁誉如风而不恤。 ——宋·陈亮《谢罗尚书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