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一枝黄花

概况

异名:黄花细辛(《广西中药志》),千根癀(《闽南民间草药》),土泽兰(《泉州本草》),洒金花(《江西民间草药》),~枝香(《广东中药》),蛇头王(《上海常用中草药》),金锁匙(《浙江民间常用草药》),黄花仔(《闽东本草》),骂袍(侗族名),土柴胡(族名),马雅马、得爽单(瑶族名),罗应(壮族名)。

基源:为菊科一枝黄花属植物一枝黄花的全草。一枝黄花属全世界约120种;中国有4种。

原植物:一枝黄花Solidago decurrens Lour.[Solidago virgaurea L.var.leiocarpa(Benth.)A.Gray]

历史:本品为常用草药。首载于《植物名实图考》山草类,云:“……江西山坡极多,独茎直上,高尺许,间有岐出者,叶如柳而宽,秋开黄花,如单瓣黄菊而小,花枝俱发,茸毛无隙,望之如穗,土人以洗肿毒。”按其记述和附图,对照商品药材原植物,基本一致。《中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收载。《中国民族药志》第2卷所载,一枝黄花学名Solidago virgaurea L.应系毛果一枝黄花,可能鉴定有误,该种在中国,仅分布于新疆阿尔泰山及天山地区。

形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5~100cm,不分枝或中部以上分枝。中部茎叶有长2~4cm或更长的翅柄。叶椭圆形、卵形或宽披针形,长2~5cm,宽1~1.5cm,基部渐狭,中部以上边缘有细齿或全缘;叶向上渐小,基部叶与中部叶同形;叶质较厚,两面沿脉及叶缘有短柔毛或背面无毛。头状花序较小,在茎上部排成总状或伞房圆锥花序。总苞钟状,总苞片4~6层,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顶端急尖或渐尖;花黄色,舌状花雌性,管状花两性。瘦果圆柱形,光滑或极个别在顶端有疏毛。花果期4~11月。(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143页.图137)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500~2800m的山坡草地、林下、林缘或灌丛中。分布于西南及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生药

栽培:宜于气候凉爽地区,对土壤要求不严,砂壤土和粘壤土均可种植。4~5月用种子繁殖,条播,行距24~30cm,沟深3cm,播后覆土,每亩用种量0.75kg。出苗后,结合松土除草,逐次间苗,并施淡人粪尿。苗高7cm时定苗,株距12~18cm。定苗后,适当肥、水管理。也可在春、秋两季分株繁殖。连续收割3~4年后,应翻蔸更新。

采集:秋季开花期将地上部分割下晒干;鲜用随时可采。

鉴别

性状:全株长30~80cm。根茎粗短,簇生淡黄色细根。茎圆柱形,直径2~5mm,上端有分枝;表面黄绿色、灰棕色或暗红色,有棱线,光滑无毛,茎端有稀毛;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中央有疏松的白色髓心。单叶互生,下部叶具长柄,多脱落,上部叶无柄或近无柄;叶片多破碎而皱缩,上面黄绿色,下面淡绿色,展开后呈卵圆形、长圆形或披针形,长2~10cm,宽1.5~4cm,先端尖、渐尖或钝,基部狭缩而形成翅状叶柄;叶缘具尖锐锯齿,上部叶锯齿较疏至全缘,几无柄,有睫毛。头状花序集生于茎顶,直径约7mm,排成总状或圆锥状,偶有黄色舌状花残留,多皱缩扭曲;苞片3层,卵状披针形,膜质宿存。瘦果细小,冠毛黄白色。气清香,味微甘辛。以叶多,色绿者为佳。

显微 叶表面观: ①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具角质纹理;气孔不定式,略下陷,副卫细胞3~5个。 ②上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略作念珠状增厚,亦有角质纹理;气孔少见。 ③表皮非腺毛由3个细胞组成,壁薄,顶端1个细胞常萎缩成尾状,较少;叶缘睫毛由3~5~7个细胞组成,壁厚,较粗壮,长约180~50μm。(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138~140)

理化:取样品粉末5g,加甲醇25ml回流20min,滤过,浓缩成1∶1,以芦丁为对照品,点于聚酰胺薄膜上,以丙酮-甲醇水(2∶1∶1)为展开剂,展开后,喷以1%三氯化铝试液,先置紫外光灯下检视,斑点显红棕色,喷雾后电烤干,斑点转为亮黄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499)

加工炮制:将原药材拣去残根及杂质,抢水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

全草含一枝黄花甙(Leiocarposide)[1],其根、茎、花另含苯甲酸苄酯(Benzyl benzoates)、桂皮酰当归酸酯(Cinnamyl angelates)、倍半萜、二萜及乙炔类化合物[2]。

参考文献

[1] CA 1982;96:100966v 。[2] Phytochemistry 1981;20(1):2601。

药理

初步实验,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有某些抑菌作用。

参考文献

医药研究资料(浙江医科大学) 1971;(2):24。

药性

性味:辛、苦、凉。有小毒。 ①《闽南民间草药》:“苦,寒。” ②《上海常用中草药》:“辛、苦,凉。” ③《安徽中草药》:“平、甘,苦。”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辛、苦,平,有小毒。” ⑤《中药大辞典》:“辛、苦,凉。” ⑥《中药志》:“味微苦、辛,性平。”

归经:入肝、胆经。

功效: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主治:感冒头痛,咽喉肿痛,肺炎,跌打损伤,痈疖肿毒,百日咳,鹅掌风。 ①《植物名实图考》:“洗肿毒。” ②《南宁市药物志》:“清热解毒,退热行血,消肿止痛。” ③《广东中药》:“破血,通关窍。治跌打损伤,皮肤瘙痒,缠身疮。” ④《安徽中草药》:“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治肺脓疡,咽喉肿痛,风热感冒,痈疖疮毒,外伤肿痛,毒蛇咬伤。” ⑤《湖南药物志》:“疏风解毒,退热行血,消肿止痛。”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治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喉肿痛,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咯血,急、慢性肾炎,小儿疳积;外用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乳腺炎,痈疖肿毒。” ⑦《中药大辞典》:“疏风清热,消肿解毒。治感冒头痛,咽喉肿痛,黄疸,百日咳,小儿惊风,跌打损伤,痈肿发背,鹅掌风。” ⑧《中药志》:“疏风清热,解毒消肿。用于感冒头痛,咽喉炎,扁桃体炎,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痈疖肿毒,鹅掌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一点红,治上呼吸道感染。 ②配白英,治流感。 ③配地耳草、白酒,治跌打损伤。 ④配白毛鹿茸草,治扁桃体炎。

方选和验方: ①上感片(杭州中药厂):“治伤风感冒、头痛发热、咽痛咳嗽、鼻塞流涕以及预防流感:一枝黄花1.5g,野菊花0.8g,前胡0.8g,贝母花流浸膏0.3ml,阿司匹林60mg,维生素C10mg,扑尔敏1mg。以上为每片含量。每片重约0.5g。每次4片,每日4次。(有严重胃病者慎用)。” ②一枝黄花冲剂(《全国中草药汇编》):“治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喉炎,疮疖肿毒:每次服6g,每日2次。” ③一枝黄花搽剂(《贵州农村中草药制剂》):“治霉菌性阴道炎:一枝黄花1kg,新洁尔灭1g,蒸馏水适量,制成1L。制法:一枝黄花加水煎煮2次,各1h、30min,过滤,合并滤液浓缩至500ml,加2倍量乙醇,静置1夜过滤,回收乙醇,加入新洁尔灭溶液,加蒸馏水至1L,静置,过滤即得。搽患处,每日1~2次。”

单方应用:①《上海常用中草药》:“治感冒咽喉肿痛、扁桃体炎:一枝黄花9~30g。水煎服。” ②《江西民间草药》:“治跌打损伤:一枝黄花根9~15g。水煎,分2次服。” ③《江西民间草药》:“治发背、乳痈、腹股沟淋巴结肿:一枝黄花根21~30g。捣烂,酒煎服.渣捣烂敷患处。” ④《江西民间草药):“治一切肿毒初起:一枝黄花60g,煎水淋洗,或用毛巾浸药汁湿敷患处。” ⑤《江西民间草药》:“治咽喉肿痛:一枝黄花21g。水煎,加蜂蜜30g,调服。” ⑥《江西民间草药》:“治毒蛇咬伤:一枝黄花30g。水煎,加蜂蜜30g,调敷。” ⑦《上海常用中草药》:“治鹅掌风,灰指甲,脚癣:一枝黄花,每天用30~60g,煎取浓汁,浸洗患部,每次30min,每天1~2次,7天为1个疗程。” ⑧《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肺结核咯血:一枝黄花60g,冰糖适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