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什么是酸性土壤、碱性土壤和中性土壤?如何根据其特点合理使用化肥?

土壤的酸碱性是土壤的基本特性,也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酸碱性主要取决于土壤中酸碱物质的多少。酸性物质来源于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的碳酸和有机质分解产生的有机酸,以及氧化作用产生的无机酸,还有施肥加入的酸性物质;碱性物质主要来源于土壤中的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盐类。   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壤酸碱性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土壤中磷的有效性明显受酸碱性的影响,在pH值超过7.5或低于6时,磷酸和钙或铁、铝形成迟效态,使有效性降低。钙、镁和钾在酸性土壤中易代换也易淋失。钙、镁在强碱性土壤中溶解度低,有效性降低。硼、锰、铜等微量元素,在碱性土壤中有效性大大降低,而钼在强酸性土壤中与游离铁、铝生成的沉淀,降低有效性。   (2)土壤酸碱性影响土壤结构。强酸土壤和强碱性土壤中H+和Na+较多,缺少Ca2+,难以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不利于作物生长。   (3)土壤酸碱性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微生物一般最适宜的pH值是6.5~7.5之间的中性范围。过酸或过碱都严重地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影响氮素及其他养分的转化和供应。   (4)土壤酸碱性影响各种作物的生长发育。一般作物在中性或近中性土壤生长最适宜。甜菜、紫苜蓿、红三叶不适宜酸性土;茶叶要求强酸性和酸性土,中性土壤不适宜生长。   (5)土壤过酸或过碱都会产生对作物有毒害的物质。土壤过酸容易产生游离态的Al3+和有机酸,直接危害作物。碱性土壤中可溶盐分达一定数量后,会直接影响作物的发芽和正常生长。含碳酸钠较多的碱化土壤,对作物更有毒害作用。   我国农业生产中所依赖的土壤,绝大部分呈中性、微酸性和微碱性反应,pH值多在5.5~8.5之间。由于我国南北方气候的差异,南方湿润多雨,土壤多呈酸性,北方干旱少雨,土壤多呈碱性。   在酸性土壤中,可溶性磷易与铁、铝化合,形成磷酸铁、铝而降低有效性。土壤中的交换性钾、钙、镁等易被氢离子置换出来,一旦遇到雨水,就会流失掉。酸性土壤也往往缺硫和钼。对酸性土壤应增施石灰,中和土壤酸度,以消除铝的毒害,并可提高养分的有效性。酸性土壤宜施用氨水、碳铵、钙镁磷肥等碱性肥料。   在碱性土壤中,尤其是石灰性土壤,可溶性磷易与钙结合,生成难溶性磷钙盐类,降低磷的有效性。还有,在石灰性土壤上,硼、锰、钼、锌、铁的有效性大大降低,作物常常感到这些营养元素不足。因此,在石灰性土壤上施用过磷酸钙、硫酸铵、氯化铵等酸性和生理酸性肥料较好。但在盐碱土上不宜施用氯化铵肥料。在施肥技术上铵态氮肥应深施覆土,防止氨的挥发损失,磷肥可集中施用或与厩肥、堆肥混合使用,以减少磷的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