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附地菜

概况

异名:鸡肠草(《中药大辞典》),地胡椒(贵州),特水根-好古,嘎吉日-淖嘎(蒙名)。

基源:为紫草科附地菜属植物附地菜的全草干品。附地菜属全世界约40种,分布于中亚至东南亚;中国约有32种,其中3种供药用。

原植物:附地菜Trigonotis peduncularis(Trev.)Benth.

历史:《植物名实图考》载:“附地菜生广饶田野,湖南园圃亦有。丛生轮茎,叶如枸杞,梢头夏间开小五白花瓣,如粟米,小叶缘茎间开放。”所述与附图即本种。

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茎常丛生,稀单一,密集,铺散,高8~35cm,基部多分枝,有短糙伏毛。基生叶呈莲座状,有长柄;叶片椭圆状卵形或匙形,长2~3cm,宽1~1.5cm,茎叶椭圆形,具短柄至无柄,叶两面被糙伏毛。螺伞花序生茎顶,嫩时卷曲,开花时渐伸长,长5~20cm,只基部具2~3枚叶状苞片;花梗短,花后伸长,花萼5深裂,长1~3mm;花冠直径1.5~2.5mm,筒部短,5裂,裂片平展,倒卵形,淡蓝色或粉色,先端圆钝;喉部附属物5,白色或带黄色;雄蕊5,内藏,花药卵形,先端具短尖;子房上位,4裂。小坚果4,四面体形,长0.8~1mm,背面三角状卵形,具3锐棱,有短毛或无毛。花期4~5月。果期5~6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560页.图5073)

生境与分布:生平原、丘陵、草地、林缘、田间及荒地。分于中国东北、内蒙古、甘肃、新疆、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西北部、贵州、云南、西藏。欧洲东部、亚洲温带的其他地区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夏初采收。

药性

性味:辛、苦,凉。 ①《别录》:“微寒。” ②《药性论》:“苦。” ③孟诜:“温。” ④《纲目》:“微辛、苦,平。”

功效:祛风解毒,健胃止痛,消肿止血。

主治:遗尿,赤白痢,发背,热肿,手脚麻木,胃痛,吐酸,吐血,跌打损伤,骨折。 ①《别录》:“主毒肿,止小便利。” ②陶弘景:“疗蠼螋溺。” ③《药性论》:“洗手足水烂,主遗尿。” ④孟诜:“作灰和盐,疗一切疮,及风丹遍身如枣大痒痛者,捣封上,日五六易之;亦可生食煮作菜食益人,去脂膏毒气,又烧敷疳,亦疗小儿赤白痢,可取汁一合(约100ml),和蜜服之甚良。” ⑤《贵州草药》:“祛风镇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捣汁或浸酒。外用:捣敷或研末擦患处。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祛痛散(《普济方》)治风热牙痛,浮肿发歇,元脏气虚,小儿疳蚀:鸡肠草、旱莲草、细辛等份,为末,每日擦3次。

单方应用:①《圣惠方》:“治气淋,小腹胀,满闷:石韦(去毛)30g,鸡肠草30g。上件药,捣碎,煎取450ml,去渣,食前分为3服。” ②《补缺肘后方》:“治热肿:鸡肠草敷。” ③《肘后方》:“治漆疮瘙痒:鸡肠草捣涂之。” ④《贵州草药》:“治胸肋骨痛:地胡椒30g,水煎服,日1剂。” ⑤《医林正宗》:“治反花恶疮:鸡肠草研汁拂之;或为末,猪脂调搽。” ⑥《四川中药志》:“治胃寒疼痛:附地茱研细末,每服1.5g。” ⑦《四川中药志》:“治跌打损伤疼痛:附地菜30g,水煎,兑酒服。” ⑧《内蒙古中草药》:“治感冒,痢疾:附地菜3~9g,水煎服。” ⑨《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胃痛吐酸,吐血:附地菜3~9g,水煎服;研粉冲服每次0.9~1.5g,日2~3次。” ⑩《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骨折:附地菜3~6g,水煎服;研粉冲服0.9~1.5g,日2~3次。”

食疗:①《食医心镜》:“止小便利:鸡肠草500g,于豆豉汁中煮,调和作羹食之,作粥亦得。” ②《贵州草药》:“治手脚麻木:地胡椒60g,泡酒服。” ③《四川中药志》:“治风湿麻木:附地菜60g,白酒500ml,浸泡,每服2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