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in Shuangwen Qiyi
清乾隆末年台湾天地会起义。林爽文(1756~1788),福建省漳州府平和人,农民出身。乾隆三十八年(1773)随父母迁居台湾彰化县大理杙庄(今台湾台中大里乡),少年时曾作过衙役,后被辞退,以农为业。此时,天地会在福建、台湾一带秘密流传。乾隆四十九年林爽文加入天地会,为彰化地区天地会重要首领之一。清廷发现天地会活动后,派兵大力搜捕。
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787年1月16日),林爽文率领千余人,在距彰化县二十余里之大里杙竖旗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三千人。林爽文等率众于夜间四更时刻往袭大墩营盘,击毙副将赫昇额、知县俞峻及官兵数百人。随后又攻占离彰化县城四十里的大肚溪,控制着水路,切断了通往彰化的交通。清知府孙景燧据城自守。
十一月二十九日,林爽文等攻破彰化县城。后又攻下离大里杙四十里的鹿港(亦名鹿仔港),以及离诸罗(今台湾嘉义)县城四十五里、被称为南北咽喉的斗六门。复派兵北进,攻下北路淡水厅(今台湾新竹)。攻占淡水后,林爽文发布安民告示,提出了起义宗旨是“保农业”、“安民心”,并申明军纪。林爽文亲自率军南下进克诸罗,又攻台湾府城(今台湾台南市),受阻退回。不久诸罗为清总兵柴大纪夺回,旋为起义军长期围困。
由于起义军旗帜鲜明,纪律严明,深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到之处,群众纷纷加入起义军,造成很大声势。这时庄大田在南路响应林爽文起义,攻克凤山(今台湾高雄)县城,并转战南路之南潭、中洲、大目降、埠头、茑松等地。
起义军攻下彰化后,开始建立军、政、会合一的政权组织,推林爽文为大盟主。定年号为“天运”,第二年改为“顺天”。以原彰化县署为盟主府(后迁大里杙)。任命元帅、副元帅、将军、军师、节度使、知县、同知等官。起义军较高的军事首领为将军,将军之下有若干“股头”,每个“股头”为一个作战单位。每个将军所统率的士兵人数不等,“股头”下面的人员也无一定数额。起义军虽设官分职,称主建号,但彼此之间平等相待,互以兄弟相称。
顺天政权的领导者大多是农民和城镇贫民。他们掌握政权后所制定的政策和措施,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利益,对贪官污吏坚决镇压。在林爽文发布的告示里明确写有:“台湾皆贪官污吏,扰害生灵,本帅不忍不诛”,“因贪官污吏剥民脂膏,爰是顺天行道,共举义旗,剿除贪污,拯救万民。”起义军攻下彰化、淡水等地后,镇压了贪官污吏多人,并没收了一些地主的土地,给参加起义群众耕种,规定向顺天政府交纳米粮,山田按一九抽收,水田按二八抽收。顺天政权提出了“保农业”的政策,派专人管理“开沟放水灌田”。使农业丰收,米价下跌,在大里杙、水沙连等地,米每石仅八百钱,而在清政府控制的鹿港,米每石达三千钱。
林爽文起义爆发后,清廷即派提督黄仕简、任承恩带领官军万余人渡台。数月之间,军事上毫无起色。乾隆帝遂下令更换统帅,调闽浙总督常青为将军,赴台湾统一指挥。此时,林爽文邀约庄大田围攻府城。南北两支起义军集兵十万,于乾隆五十二年三月开始大规模进攻府城。激战中由于庄锡舍率部众倒戈相向,使攻城受挫。以后,南北两支起义军又曾数次联合进攻府城,但均未成功。是年八月,清廷免去常青职务,另派协办大学士、陕甘总督福康安为将军率军于十一月初一到达台湾。福康安到台后,对起义军进行分化瓦解,以优势兵力分五路解诸罗之围,又接连攻下斗六门、大里杙、集集埔等军事要地。乾隆五十三年正月初五日林爽文被俘,解往北京,后在北京菜市口就义。一个月后,庄大田亦被福康安、海兰察俘获,在台湾府城被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