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古代天文仪器-玑衡抚辰仪

玑衡抚辰仪是清代制造的八件大型铜铸天文仪器之一,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天文观测仪器。于1744年制成,重达五吨,这台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精细制造的古仪,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北京古观象台的观测平台上。   玑衡抚辰仪观测部分的外层是一根南北正立着的“子午双圈”,双圈用铜枕固定着,其空隙的中线为子午正线,在双圈内有两个并排着的圆环,叫做“赤道圈”,外面的赤道圈固定在子午双圈上,东西各有龙柱相托,里面的赤道圈连接在极至圈上,且可以沿赤道面移动,因此,又叫“游动赤道圈”。最里面的一个圆环叫做“赤经圈”,由环内的一根空心铜轴连接在子午双圈的两个极点上,赤经圈可以绕铜轴旋转。在空心铜轴中间还有一根窥管,前端圆孔内有十字丝装置,起到提高观测精度的作用。整个观测部分由雕工精细的云座和龙柱托起。   这架由青铜浇铸成的古仪,设计巧妙,制造精美、细腻,几条游龙栩栩如生,气魄宏伟,令人叹为观止,不愧为我国古代天文文物中的瑰宝。   玑横抚辰仪陈列在北京古观象台北侧东端。仪重5145千克,仪高3。379米。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皇帝视察观象台时,看到台上天文仪器均为西洋的构造,随下令按中国传统的浑仪结构建造一架占仪。同年开始设计制造,工期历经十年。于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制成。仪器南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御制玑横抚辰仪乾隆甲子年造”。仪器分为三重:最外一重叫子午双圈,双圈空隙表示子午线;赤道单环与子午双圈相交。子午圈下半部分用云座支撑,南北两极设有铜轴。中间一层由连接在南北两极的赤道经圈和游旋赤道圈组成。最内层是贯于两极轴上的双层赤经圈,其上端有一十字丝,使观测更为准确。玑横抚辰仪是清代制造的最后一架大型铜仪,无论从冶金制造还是雕刻方式,都反映了当时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