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udi liyong tu
[外文]:land use map
表达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地域差异和分类的专题地图。它是研究土地利用的重要工具和基础资料,同时也是土地利用调查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在编制土地利用图的基础上,对当前利用的合理程度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利用的潜力、合理利用的方向和途径,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因此,土地利用图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进行农业、工矿业和交通布局、城镇建设、区域规划、国土整治、农业区划等的一项重要科学依据。
分类土地利用图有大、中、小不同比例尺之分,它们的编制方法、表达内容及其容量以及应用范围各不相同。
(1)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图,一般比例尺是几千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主要是配合小地区的全面详细调查或专题调查而编制,内容能较详细地反映土地利用的特征和微域差异。这类利用图大都是根据相应地区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和航摄照片以及实地调查所得第一手资料而编制,能够为生产布局、特别是农业布局以及农业生产规划和技术改造提供具体的科学资料。
(2)中比例尺土地利用图,比例尺介于十万分之一至五十万分之一,往往是配合一个大范围地区的调查研究而编制,可以由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图缩制而成,也可以根据相应地区的中比例尺地形图,参考其他专题性地图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汇编而成,可供区域规划、农业区划和国土整治参考。
(3)小比例尺土地利用图,其比例尺小于五十万分之一,主要是配合大区域或全国性研究而编制,一般是由大、中比例尺土地利用图缩制,或根据小比例尺地形图、专题地图、卫星图像以及有关的路线调查和文献资料编制,反映大地区范围内的各类土地利用的分布大势,可供研究宏观布局、编制大区或全国生产发展规划和经济区划、国土规划、农业区划工作参考之用,也可作为教育用挂图。
就内容而言,土地利用图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图、土地利用类型图、土地覆盖图、土地利用区划图和有关土地规划的各种地图。此外,还有着重表达土地利用某一侧面的专题性土地利用图,如垦殖指数图,耕地复种指数图,草场轮牧分区图,森林作业分区图,农村居民点、道路网、渠系、防护林分布图,荒地资源分布和开发规划图等。其中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主,要求如实反映制图地区内土地利用的情况、土地开发利用的程度、利用方式的特点、各类用地的分布规律,以及土地利用与环境的关系等。
发展简况应用科学方法编制土地利用图,最早出现于19世纪后期,大多为英、美地理学家进行小区域调查而制作的大比例尺典型土地利用现状图。把全国作为对象,在系统调查基础上编制统一规格的土地利用图,则始于1931年,当时伦敦大学经济和政治科学学院地理教授L.D.斯坦普领导了英国全国土地利用的调查和制图。全套地图因受第二次大战影响,到1948年才全部完成出版。由于英国土地利用图编制的成功,1949年国际地理联合会(lGU)成立世界土地利用调查委员会,发起编制百万分之一世界土地利用图,但仅亚洲和非洲少数几个国家完成了全国的百万分之一土地利用图。欧洲各国在国际地理联合会的启发之下,在60年代末,共同编制了12幅二百五十万分之一《全欧土地利用图》。1969年国际农业经济学者协会(lAAE)利用现成资料汇编成《世界农业图集》,包括不同比例尺的世界各地区土地利用图多幅,内容则比较概略。目前已编制的大比例尺全国土地利用图,以日本较为先进。日本自1953年起即进行全国土地利用的调查与五万分之一土地利用图编制。目前已开始编制全国二万五千分之一土地利用现状图。
自60年代遥感技术开始应用于制图工作以来,卫星遥感图像已成为编制土地利用图的一种重要资料。借助于不同季节取得的图像资料,可以分析研究土地利用的动态。
中国利用现代方法进行区域土地利用典型调查并编制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图,始于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对西南地区进行过较多的调查和制图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类工作开展的规模更大,成果包括大、中、小比例尺和内容各有所侧重的土地利用现状图。70年代后期亦开始应用遥感技术,并进行电子计算机自动制图的试验。8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发起组织了进行全国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和百万分之一地图的编制工作,并制定了统一规范,内容分3级、62小类。这项工作成果能为国土整治以及各大地区和全国性规划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见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