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洋地黄
名称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概况基源:为玄参科毛地黄属植物毛地黄的叶。毛地黄属全世界约25种;中国引种栽培1种,入药。
原植物:毛地黄Digitalis purpurea L.
形态: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除花冠外,全体被灰白色短柔毛和腺毛,有时茎上近无毛。茎单生或数条成丛。基生叶多数呈莲座状,叶柄具狭翅,长可达15cm;叶片卵形或长椭圆形,长5~15cm,先端尖或钝,基部渐狭,边缘少有锯齿;下部茎生叶与基生叫同形,向上叶渐小,叶柄短以至无柄而成为苞片。花常排列成朝向一侧的长而顶生的总状花序;萼钟状,长约1cm,果期略增大,5裂几达基部,裂片长圆状卵形,先端钝至急尖;花冠筒一面膨胀,略呈二唇形,上唇短,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较长,向外伸出,紫红色,内面具斑点,长3~4.5cm,先端被白色柔毛;雄蕊4枚,2强,藏于花冠筒内,花药成对靠近。蒴果卵形,长约1.5cm。种子多数,小,短棒状,除被蜂窝状网纹外,尚有极细的柔毛。花期5~6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7卷第2分册.213页.图58)
生境与分布:原产欧洲。中国上海、浙江、北京等地有引种栽培。
生药栽培:适于温暖湿润气候。不耐严寒,忌水涝。宜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中栽种。用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在8~9月秋播或3~4月春播。直播按行距50cm划印开沟,将种子拌草木灰或细土后,依印迹撒于沟内,每公顷用种量6~7kg。播后稍加镇压,并盖上稻草或其它覆盖物。出苗后揭去盖物,结合松土除草进行间苗,以株距40~50cm定苗。育苗移栽,幼苗长有6~7片真叶时移植,密度同直播。生长期中注意中耕除草,追肥2~3次,用人畜粪水追施。入冬时,结合植株整理,清除枯叶,并培土壅根,以利越冬。旱季注意浇水,雨季防止积水。注意病虫害防治。
采集:一般在叶片肥大、浓绿变厚、下部叶停止生长,晴天中午以后采收叶,在南方一年中可采4~6次,北方可采2~4次,采后立即在55~60℃烘干。原产欧洲,中国有栽培,以浙江杭州产量较多。
鉴别
性状:叶片多皱缩或破碎,略凹凸不平,完整者卵形或长卵形,长10~35cm,宽4~11cm,叶端钝圆,基部狭缩而形成翅状叶柄,长至17cm,边缘具不规则钝齿;上面暗绿色,微有毛,下面浅灰绿色,密被毛;主脉及主要侧脉宽扁,带紫色,延至叶柄,小脉末端达于齿缘。茎上部叶几无柄。质脆易碎。味苦。
显微 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长方形,略作波状排列,有毛茸,稀有气孔;下表皮细胞扁小,气孔众多,有毛茸,有时下表皮与海绵组织脱离。栅栏组织为1列短柱形细胞,稀有2列的,海绵组织为5~6列细胞,略呈切向排列。主脉及侧脉均极向下凸出,上面略凹陷,木质部新月形,导管排列成行,每间以1列壁菲薄的射线细胞,韧皮部细胞细小,维管束四周有厚角细胞层,以韧皮部下侧为发达。(图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下册.997页.图799)粉末:暗绿色或棕绿色。 ①上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平直或稍呈波状,有少数气孔;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有众多气孔。 ②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3~4个。 ③腺毛一种头部2细胞、柄1~2细胞,另一头部单细胞,柄1~4细胞,头部直径均约25μm。 ④非腺毛2~8细胞,略弯曲,外壁微有疣状突起,中部常有一细胞皱缩。(图见同上.997页.图800)
理化:①取样品粉末1g,加水3ml,搅拌,于35℃水浴酶解1小时,加60%乙醇20ml与醋酸铅试液10ml,混匀,于水浴上回流10分钟,放冷,离心,取上清液用氯仿提取2次,每次15ml,合并氯仿液,用2%氢氧化钠溶液洗涤,静置,弃去氢氧化钠液,再用水10ml洗涤,取氯仿液(必要时离心)加无水硫酸钠适量脱水,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氯仿2ml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洋地黄毒甙、羟基洋地黄毒甙为对照,以乙酸乙酯-甲醇-水(16∶1∶1)为展开剂,展距15cm,取出,晾干,喷以25%三氯醋酸乙醇溶液与1%氯胺T溶液的混合溶液(8∶2)临用前混合,于105℃烘约10分钟,置紫外灯下检视,洋地黄毒甙显棕黄色荧光,羟基洋地黄毒甙显亮蓝色萤光。(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321页.图223-1) ②取样品粉末4g,加70%乙醇40ml,缓缓回流15分钟,冷却后滤过,取滤液24ml,摇匀,滤过,滤液用氯仿提取1次,再以氯仿-甲醇(3∶1)提取2次,合并提取液,用无水Na2SO4脱水,减压蒸干,再以2ml氯仿-甲醇(1∶1)溶解,点于已加有甲酰胺固定相的硅藻土板上,以紫花洋地黄甙甲、紫花洋地黄甙乙为对照,以氯仿-正丁醇(91)用甲酰胺饱和为展开剂.展开后,于120℃烤至不冒烟(约20分钟)以除去甲酰胺,置碘蒸气中显色。(图见同上.第321页.图223-2B)
贮藏:置干燥密闭容器中。
化学性质含强心甙20余种,其甙元可分为洋地黄毒甙元(Digitoxigenin)、羟基洋地黄毒甙元(Gitoxigenin)、芰他洛甙元(Gitaloxigenin)3组,每组均包括原生甙、次级甙等多种强心甙。天然的毛地黄叶中所含的主要强心甙有[1]:紫花毛地黄甙(Purpurea glucoside)A、B,洋地黄毒甙(Digitoxin)[2],芰毒甙(羟基毛地黄毒甙Gitoxin)、芰他洛甙(Gitaloxin)等。叶中紫花毛地黄甙A、B和Glucogitaloxin的含量分别为每100mg(干叶)52.6,50.7和108.6μg[3]。此外尚含有多种蒽醌化合物、甾醇及皂甙[1]。
附 毛地黄种子含强心甙30种,含量0.5%[1]。
参考文献[1] 中草药学.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996。[2]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346。[3] Anal Chim Acta 1986;189(2):277。
药理洋地黄中所含的强心甙对心脏的作用有 ①加强心肌收缩力(正性肌力作用,正性变力作用) 强心甙在对其它组织尚无明显作用时,已能加强心肌收缩力。这种作用不论在整体动物或人体中,还是在离体无神经支配的蛙心尖或心脏乳头肌的实验中都已得到证明,因此认为这是一种有选择性的直接作用。这种加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在正常心脏和功能不全的心脏中都能出现。但对正常心脏主要由于在加强收缩力的同时,还直接收缩外周动、静脉,使外周阻力增高,回心血量减少,因此并不增加心脏的输出量。对功能不全的心脏则由于加强收缩力,通过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反射性调节,减弱了肾上腺素能神经的活性,反使外周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回心血量增多,因而能明显增加其输出量。强心甙在加强心肌收缩力的同时,还加快收缩的速度、因而缩短收缩期,相对地延长舒张期,使心室的充盈更为完全。对正常心脏在加强收缩力时,强心甙还增加心肌的氧耗量。对功能不全而已扩大的心脏则不同,强心甙反降低其氧耗量,这是因为心肌氧耗量除受收缩力和频率的影响外,更重要地还受心室壁肌张力的影响。已扩大的心脏的心室壁肌张力显著增高,需要较多的氧提供能量来维持其张力。应用强心甙后,由于加强收缩力,使原残留于心室腔的血量减少,就能缩小心脏体积,减低室肌张力,从而降低心肌氧耗量,其降低氧耗部分超过因收缩力加强而增加的氧耗部分,所以总的心肌氧耗量是减少的。如上所述,强心甙在加强心肌收缩力时还相对地延长舒张期,又降低已扩大心脏的氧耗量,这些作用特点是强心甙适于治疗心衰的重要根据,也是强心甙与其他虽有加强收缩力的作用但不适于治疗心衰的药物如肾上腺素等的主要区别。 ②减慢心动频率(负性频率作用,负性变时作用,Negative chromotropic effect) 心功能不全时,由于心脏搏出量减少,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反射性调节,出现代偿性的心率加快。但心脏的最高分钟输出量,只在中等频率时可以达到。心率加快超过一定限度时,则心脏舒张期过于短促,舒张期回心血量减少,故心输出量反而降低。同时由于心率加快,则冠状动脉受压迫的时间亦较长,冠脉流量减少,对心肌的血液供应也是不利的。强心甙加强心肌收缩力后,心输出量增加,代偿性心率加快的反射即行消失。同时强有力的脉搏波刺激了压力感受器,反射地兴奋迷走神经,使心率减慢。这对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是有利的。但从以下事实观之,强心甙的负性频率作用并无决定性意义,即在心率减慢之前或在心率并不减慢的情况下就可表现出强心甙治疗的效果。 ③减慢传导(负性传导作用Negative dromotropic effect) 强心甙可延长心脏传导系统的不应期并减慢心房与心室之间的兴奋传导,但对心肌本身,强心甙则缩短其不应期。治疗量强心甙稍延缓传导速度而并不影响正常心脏的频率,中毒量则延缓传导比较明显,可以造成部分乃至完全的房室阻滞。强心甙的负性传导作用和延长传导系统不应期的作用,在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此时传入心室的冲动过多,使心室收缩异常频繁,以致可以引起心功能不全。强心甙凭其负性传导作用和延长不应期的作用,可阻止太多的冲动传到心室。结果心室率可减慢,而心房率不受影响。此时心室的搏动与心房的搏动并不协调,这是与影响窦房结的负性频率作用不同的,在后一情况下房室的搏动是协调的。强心甙的负性传导作用,有迷走成分(间接成分)和非迷走成分。前者为心肌收缩力加强的结果,使迷走神经居于优势,阿托品能取消之。使用较大剂量强心甙时,则出现非迷走性影响,主要为强心甙对传导系统的直接作用(抗肾上腺素),阿托品不能取消之。 ④对心电图的影响,在治疗量的强心甙作用下可以看到:1)T波的变化最突出也出现较早,心电图上常有ST段鱼钩状下垂和T波双相或倒置。T波的变化是强心甙影响心肌代谢的标志,T波的变化于停药后2~3星期始行消失。2)心室综合波Q-T间期所占的区域缩短。3)P-P间隔增大,即两个心动周期的距离增大,表示心率变慢,这是负性频率作用。4)PR或P-Q间的距离增大,表示传导延缓,这是负性传导作用。中毒量引起不规则的过早搏动、二联律或心动过速等,表示心肌的异位节律点在活动,这是正性自动节律作用 ⑤强心甙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心脏的不同组织的电生理特性不同,植物神经的影响以及强心甙剂量的不同影响亦不同;所以强心甙对心脏的电生理影响呈现复杂的现象。强心甙中毒时产生的心律失常与电生理特性的改变是密切相关的。异位节律点的自律性上升,和传导异常(导致折返运动)都是心律失常的原因。强心甙对血管的作用可见,高浓度的强心甙可使离体的动脉血管收缩。在整体动物中,中毒量的强心甙可直接兴奋血管平滑肌或血管运动中枢而使血压上升。因此对正常心脏虽亦有正性肌力作用,却并不增加搏出量,是因为同时收缩外周血管,其所造成的外周阻力抵消了正性肌力作用。中毒量的强心甙还可使冠状血管收缩。对肾脏的作用可见,强心甙可抑制肾小管对钠的再吸收,因而有直接的利尿作用,但这种作用是轻微的。 ⑥强心甙的体内过程 口服后,强心甙主要在肠道吸收,洋地黄毒甙的吸收最为完全而恒定,但芰他洛甙性状不稳定,在体内易转变为芰毒甙,而芰毒甙在体内几乎全不吸收。因此洋地黄口服在体内吸收1/3左右。人服洋地黄毒甙后,在肠肝循环的量可高达服用量的26%。强心甙进入血液后,和血清蛋白有一定程度的结合,洋地黄毒甙的结合程度最大。洋地黄毒甙的清除主要是在肝中代谢转化。代谢的过程包括水解脱糖,C3-OH差向异构后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接合;甾核羟化;内酯环氢化。不变部分经小便排泄的只占2%。一些肝脏药酶的诱变剂,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等,可促进这一转化,从而降低洋地黄毒甙在血液中的浓度。洋地黄毒甙吸收完全,又不受肾功能的影响,因此在血液中浓度较恒定。洋地黄毒甙口服在人体内,显效时间为服药后2h,达最高效的时间为8~12h,毒性消失时间3~10d,完全消失为2~3wk[1,2]。
毒性:洋地黄毒甙 豚鼠po的LD5060.0mg/kg,猫po的LD50为0.18mg/kg。芰毒甙小鼠ip的LD50为6.4mg/kg,大鼠iv的LD50为21.0mg/kg[3]。
参考文献[1] 基础药理学,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42。[2] 医用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321。[3] The Merck Index 11ed.Merck & CO,Inc.1989。
药性功效:叶:强心。
主治:充血性心功能不全。
使用注意:仅供制剂用,有蓄积性。可能引起恶心、呕吐、心律失常等中毒反应。用药期间忌用钙注射剂。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洋地黄片(《中国药典》1990年版)治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洋地黄片0.05~0.2g;饱和量,0.7~1.2g于48~72小时内分次口服;维持量,1日0.07~0.1g;极量,口服1次0.4g,1日1g。 ②洋地黄毒甙注射液(《中草药学》)治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托姆科硕?(伴有心力衰竭者),阵发性心动过速:洋地黄毒甙注射液0.25~1ml(每1ml含洋地黄毒甙0.2mg,1次静脉注射。极量1次2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