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ongguo Zhigongdang
[外文]:China Zhi Gong Party
简称致公党。由归侨、侨眷和与海外有联系的代表性人士、专家学者组成、具有政治联盟特点、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党,是与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一个参政党。
中国致公党由华侨社团美洲洪门致公堂发起,并于1925年10月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宣布成立。1931年在香港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在香港设立致公党总部。抗日战争开始后,致公党号召党员抗日,并发动华侨积极支援祖国抗战。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总部停止活动,许多党员分散到各地活动。1947年5月,致公党在香港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进行改组,发表宣言和告海外侨胞书,提出联合一切民主力量、建立新中国的政治主张,走上了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1948年5月,致公党响应中国共产党“五一”号召,与各民主党派联名通电表示拥护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并发表宣言,号召广大侨胞积极支援祖国的革命,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贡献力量。1949年,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致公党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参与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根据形势的变化,致公党的组织和活动,从海外转移到国内,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致公党的政治纲领,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参加国家政权。1952年11月和1956年4月,致公党分别召开第五、第六次代表大会,号召党员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协助和配合侨务部门,做好促进华侨团结爱国的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致公党被迫停止活动。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致公党恢复了活动。1979年10月和1983年11月,致公党先后召开了第七、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从此,致公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完善和发展业已确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继续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同时,在社会生活和民主监督方面,致公党积极发挥作用,协助和督促有关部门落实侨务政策,反映侨情,维护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致公党充分发挥与海外各界人士有广泛联系的特点,积极开展海外联谊工作,鼓励党员和所联系的归侨、侨眷密切同海外亲友的联系。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致公党在接待侨胞和华人来华探亲、观光、旅游、讲学,引进外资、技术设备和促进对外贸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致公党多次组团出访菲律宾、加拿大、美国、牙买加、澳大利亚等地的洪门团体和侨团组织,扩大了友好往来,加深了友谊。
1988年12月,致公党召开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新的政治纲领是: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团结全体党员以及所联系的归侨、侨眷和海内外亲友,发扬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共同为实现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宏伟大业而奋斗。
致公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全国代表大会和由它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全国代表大会每5年举行1次,必要时可提前或延期。中央委员会选举产生常务委员会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中央委员会下设组织部、宣传部、联络部和华侨工作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等工作部门。地方组织的领导机关是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由它产生的委员会。基层组织是支部。到1990年底,致公党在归侨、侨眷比较集中的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地方组织;成员有1万余人;致公党党员有504人被选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300多人担任各级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委员。还有一些党员在地方各级政府中任职,有的被聘为特邀监察员。
1947年5月后,致公党历届主要领导人及在职时间为:第三、第四届中央主要领导人和第五、第六届中央委员会主席陈其尤(1947年5月~1971年12月);第七、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主席黄鼎臣(1979年10月~1988年12月);第九届中央委员会主席董寅初(1988年12月~ ),中央名誉主席黄鼎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