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uayan Si
[外文]:Huayan Temple
中国古代佛教寺院建筑。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内西南隅。分为上寺和下寺。它在辽金建筑实物遗存中占有重要地位。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的创始年代不详。从一些碑碣及文献记载看,它的鼎盛时期在大同作为辽西京时。现存实物以辽重熙七年(1038)建造的薄伽教藏殿的年代为最早。金保大二年(1122)金兵陷西京,华严寺遭受严重破坏。金天眷三年(1140),僧人通悟等曾耗用巨资重建了大雄宝殿等建筑,但远未达到辽的原有规模。明中叶以后寺分上下,各有山门,自成体系。此寺主要殿宇皆东向,这与契丹族信鬼拜日、以东为上的宗教信仰和居住习俗有关。现寺内保存价值最高的是上寺的大雄宝殿和下寺的薄伽教藏殿,其余建筑均为清以后重建或改建。
大雄宝殿是上寺的主体建筑,辽末毁于兵火,据脊榑下题记,金天眷三年(1140)在原址重建 (图1)殿建造在高台基上,前有宽敞月台,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通面阔 53.75米,通进深29米,净面积1559平方米,连同四檐台明在内为2400余平方米。
大殿单檐筒板布瓦四注顶,举架平缓,出檐深远,檐下施用敦实的斗栱,正脊两端的鸱吻高达 4.5米。北端鸱吻系金代遗物,至今光泽灿然。大殿平面采用减柱法,节省内柱 12 根,扩大了空间面积。大殿梁架结构为十架椽屋六椽栿对前后乳栿用四柱。外檐斗栱为五铺作双卷头重栱计心造,各开间施补间铺作一朵,前后檐当心间和次梢间分别用 60度和 45度斜栱。用材硕大,单材31×20厘米,是宋营造法式规定中的一等材。补间铺作的栌斗下设驼峰,置于普柏枋上。在殿的内外槽斗栱及梁栿上,遍施规整的方形平棊。大殿除在前檐当心间及两梢间装方格横披窗和双扇板门外,其余均包砌厚实的砖墙。殿内中央供五方大佛和二十诸天等明代塑像(图2)。殿内四壁满绘壁画,高6.4米,连续总长136.8米,面积875.5 平方米,为清光绪年间重绘。
薄伽教藏殿是辽中叶以后华严寺的藏经殿。薄伽是“薄伽梵”的梵语音译的省略,意为世尊(佛名);教藏即佛的经典。明代分为上下二寺后,成为下寺的主体建筑。殿建造在高 2~3.3米(前高后低) 的砖石台基之上,与上寺大雄宝殿一样,殿前有宽敞的月台。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通面阔25.56米,通进深18.38米,连同台明在内面积为 838平方米。单檐筒板布瓦九脊顶,施三色琉璃鸱吻、垂兽和戗兽。在月台前沿中央有木坊一间,两侧有六角攒尖顶钟鼓亭各一座,均系清代遗物。
薄殿平面的柱子排列,当心间两缝仅有前后内柱,而两次间缝则增加了分心柱,以增强承托歇山梁架的荷载能力。殿内外檐均施五铺作双卷头斗栱,计8种56朵。各开间施补间铺作 1朵,由矮柱承托置于普柏枋上。柱头方上及撩风榑下均用替木。用单材为24×16厘米,略高于宋“法式”的三等材。做法简练,比例适度。
梁架为八架椽屋四椽栿对前后乳栿用四柱。内檐斗栱及露明梁栿上装方形、矩形规格不一的平棊;内槽中央三间上复简朴的斗八藻井。平棊以上的梁栿等构件,系草栿做法,用材十分简洁。前檐当心间及两次间均装大方格横披窗及六抹头斜方格眼格门各 6扇;后檐当心间中央开直棂高窗。
殿内中央有高70厘米的大佛台,平面为凹字形。其上共有佛像31尊,其中 2尊是明以后补塑,29尊则是辽塑。中央3尊主佛为三世如来佛,四隅角为4个护法天王,其余是佛的胁侍弟子阿难、迦叶以及菩萨、供养弟子等。佛像的体态神情各不相同,塑工精湛,是辽塑中的上品。殿内四壁沿壁列置木构壁藏38间,天宫楼阁 5间。壁藏分上下 2层,上层为佛龛,下层藏经。壁藏的制作精致玲巧,是一组缩小了的木构楼阁群体建筑,举凡斗栱、椽飞、屋顶、平座、钩阑以及彩画等应有尽有,对研究辽代建筑的结构造型、工艺做法等提供了极丰富的借鉴资料。薄殿加上精美的辽塑及壁藏堪称华严寺的三宝。
薄伽教藏殿因年久未曾大修,木构架已倾闪,东南角柱基下沉,瓦件残坏。1988年起国家拨款进行落架大修缮,1989年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