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慢性肾炎

多种原因引起的原发于肾脏的慢性肾小球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简称。以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浮肿、高血压以及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长,具有缓慢发展趋向。可由急性肾小球肾炎迁延不愈而致,但大多数病例无急性肾炎病史。患者多为成人。在中医学文献中,尚无与之相对应的病证。现代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通过多年的努力,已初步探索出其治疗规律,并取得了一定疗效。

病因病机

慢性肾炎病位在肾,肾主水,藏精,主元阴元阳,故为人身之根本。病发于肾,则根本动摇,慢性肾炎病程长,病情复杂,由肾病引起其他脏腑功能紊乱,特别是在水液代谢上与之密切相关的脾肺二脏直接受累。脾主运化,肺主通调水道,肺脾肾俱病,气化不行,则水液不循常道,而为浮肿,脾虚不能散精升清,则水谷精微下注,肺虚则卫外失职。肾与肝乙癸同源,肾属水,肝属木,肾病及肝,则水不涵木,阳亢无制。由于久病,水聚为湿,湿蕴生热,气机受阻,气滞血瘀,也不容忽视。总之,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慢性肾炎的基本病理特点,也是治疗上较为棘手的原因所在。若病情逐渐发展,或不断反复,则气血阴阳皆虚,终至浊邪壅塞三焦而演变为关格、癃闭等诸多危候。

辨治

慢性肾炎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早期多以肺脾肾气虚,或肺肾阳虚为多见,兼挟之邪多为湿热热毒,中晚期则多见肝肾阴虚或阴阳两虚,兼挟之邪多为湿热及瘀血。故治本须兼顾祛邪,祛邪不忘正虚之本。临床常分以下证型辨证论治:

(1)肺脾肾气虚。证见浮肿,面色苍白或萎黄,疲乏无力,短气懒言,饮食不多,食后腹胀,便溏,腰膝酸软,常反复出现感冒,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细。治宜补肾益气健脾,常用补中益气汤合水陆二仙丹、五子衍宗丸加减。

(2)脾肾阳虚。证见面浮肢肿,面色苍白,疲乏,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食少便溏,舌体胖大,质淡,脉沉迟无力。治宜温阳化水,常用真武汤加味。

(3)阴虚火旺。证见头晕头痛,耳鸣如蝉,心烦,失眠,神疲乏力,腰脊酸痛,手足心热,舌质红,脉弦细数。部分病例可见面赤、满月脸、血压升高、面部痤疮。多见于慢性肾炎脾肾阳虚用温补太久,尤多见于较长时期使用激素治疗者。其病涉及肾、心、肝、肺等多个脏腑。治宜滋阴降火,以六味地黄汤为基本方。血尿加白茅根、益母草、茜草、小蓟;面部痤疮加白花蛇舌草、野菊花、银花、蒲公英。

(4)气阴两虚。证见面色无华,疲乏无力,食少,耳鸣,咽干,但饮水不多,大便先干后溏,腰膝酸软,舌淡胖,手足心热,少津,脉细弱。此型临床最多见,与病程长及使用激素治疗有关。治宜气阴两补,常用验方参芪麦味地黄汤加减。

(5)阴阳两虚。证见浮肿,头晕耳鸣,视物模糊,畏寒肢冷,手足心热,心烦不寐,自汗盗汗,腰膝酸软,白昼尿少,夜尿频频,血尿,舌质淡红,苔少,脉虚细。此型为慢性肾炎晚期,阴阳气血皆虚极者。治宜阴阳气血兼补,常用桂附地黄汤合龟鹿二仙胶。阴虚火旺去桂、附,酌加知母、黄柏、龙骨、牡蛎;血尿加旱莲草、女贞子、白茅根、益母草。

慢性肾炎在病变过程中,常因感受热毒或湿热等外邪,或因病程长,病及于血络,而使症状加剧,蛋白尿、血尿增多,肾功能受损。因此,有外感时应及时停用原来的治法方药,改为疏表达邪,至于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诸法,常须在治本的基础上兼而用之,以收扶正祛邪之效。而当邪盛之际,又当遵循“急则治标”的原则,急予祛邪之剂,俾邪去而正安。临床常见以下情况:

(1)感受外邪。感冒大致可分风寒、风热两型。风寒袭表,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治宜辛温解表,常用九味羌活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风热感冒,证见发热,畏风,有汗而热不退,咽红,咽干,咳嗽,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治宜辛凉解表,常用银翘散、桑菊饮加减。

(2)热毒。证见皮肤疮疖及痤疮,口舌生疮,咽红咽痛,牙龈肿痛,面赤,心烦,口渴,尿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有力。治宜清热解毒,常用黄连解毒汤、清胃散加减;大便干结者可用凉膈散。

(3)湿热。证见面浮肢肿,胸闷泛恶,食少,脘腹胀满,大便黏滞不爽,小便少而浑浊,舌质红,苔厚腻,脉濡数。治宜清热利湿,常用三仁汤、黄连温胆汤加减,血尿加小蓟、蒲黄、茜草、阿胶、大黄。湿性黏滞,与热相合,更不易速去,故在慢性肾炎病程是最为常见,也最为棘手,须加重视。

(4)瘀血。证见面色晦黯或黑,唇色紫黯,舌质黯淡或有瘀斑、瘀点,腰部时有刺痛,痛点固定,肢体麻木,皮肤干燥起鳞屑,脉细涩。治宜活血化瘀,常用桂枝茯苓丸、血府逐瘀汤加减。由于肾炎病程长,正虚较为突出,而瘀血的产生,又与正气不足攸关,故血瘀证多与其他证型并存,如气虚血瘀、阴虚血瘀、毒瘀互结等,常需扶正祛瘀二法并用。

慢性肾炎有水肿、高血压者都宜进低盐、高糖、高热量饮食,多吃蔬菜水果。蛋白质饮食应适当限制。避免劳累。感冒是肾炎症状复发、蛋白尿加重的最常见的原因,因此应注意调摄,避免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