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交换

一般指人们相互交换劳动产品的过程。广义的交换,还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以及企业内部的生产中相互提供原材料、半成品等的产品交换。

基本内容

劳动产品的交换,是产品离开生产过程、进入消费过程之前的一个过程。它包括生产资料的交换和消费资料的交换。前者是生产的条件的交换,因而与生产直接相联系;后者则独立于生产过程之外。

在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劳动产品的交换采取了商品交换的形式。商品交换的特点是在等价基础上进行交换,交换者之间发生价值关系。商品交换,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中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它的最高阶段。商品交换的最初形式是物物交换,即商品与商品的直接交换。后来发展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即商品流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交换仍然存在,一般劳动产品,包括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仍需要通过商品交换进入消费。继续发展商品交换,对于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商品交换只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历史现象。在未来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商品交换将不再存在,而会采取新的形式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进行交换。

除了劳动产品的交换以外,人们在生产中还发生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这是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的人们的生产活动的交换。比如原始人虽然没有形成固定的社会分工,但他们的生产活动,也有打猎、采集等不同的形式。在共同劳动的集体生活中,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要,必然要相互交换自己的活动。在一个企业内部,人们在分工协作的条件下共同制造某一种产品,也要相互交换自己的活动和能力。这种交换直接属于生产,并且从本质上组成生产,是包含在生产之中的行为。

交换和生产的关系

劳动产品的交换,是再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阶段,是联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从表面上看来。这种交换好象是独立于生产之外、与生产漠不相关的行为,实际上二者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生产对交换处于主导的决定的地位,表现在:

(1)交换的基础是社会分工,如果没有社会分工,也就没有交换。而社会分工乃是生产发展的结果。

(2)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生产的性质不同,从而决定了交换的性质也就不同。比如,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决定了交换也必然是私人之间的商品交换。

(3)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水平和结构决定的,比如,在封建社会中,生产的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加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因而交换虽较前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交换的规模有限,交换的方式也比较简单。

但是,交换也不是消极被动的因素,它对生产有反作用,能促进或限制生产的发展,是联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除了自然经济以外,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进入消费。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如果没有交换或交换不畅通、不能适应生产的需要,那么生产的发展便会受到限制和阻碍;相反,就能推动生产的发展。例如,15~17世纪欧洲航海者发现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地理大发现,开辟了一个世界性市场,使交换范围空前扩大,就曾极大地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目前,世界市场空前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商品交换关系日益紧密,交换过程日益迅速。这对世界各国的生产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可见,交换会影响生产,反作用于生产,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交换也会对生产起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说:“生产就其片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它要素。例如,当市场扩大,即交换范围扩大时,生产的规模也就增大,生产也就分得更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