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人格障碍

人格又称个性,指一个人在各种场合下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模式。人格障碍指由于人格明显地偏离正常,以致难于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动机及行为的异常,如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带有冲动性,或对人感情浅薄甚至冷酷无情;行为极易受冲动的情感、偶然的动机和本能的欲望所支配,缺乏目的性、计划性和完整性;自制力差,容易发生冲动性行为等。这种人的思维过程及智力活动并不出现障碍。由于人格明显地偏离正常,这种人往往难以正确估价社会环境对自己的要求;难以评定自己的行为反应方式;难以正确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难以对周围环境的刺激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不是过分,就是不足。因此,这种人与周围社会环境之间总也无法协调;与周围的人,甚至是自己的亲人都格格不入,很难相处。有些人对工作缺乏责任感和义务感,常玩忽职守,甚至不顾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做出危害他人及社会的行为。违法犯罪者群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的比率高于一般人群,累犯中又高于初犯。神经症患者中不足一半有人格障碍。有人估计,精神分裂症病人中1/3~1/2有分裂型人格障碍,偏执性精神病病人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病前即有偏执型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在不健全的先天遗传素质特点的基础上,由于后天的不良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人格结构上的某些方面过分与畸形发展或严重的发展不足。它缺乏起病、病理过程和转归等疾病所应具有的特征,因而不是一种精神病。人格障碍者智能上没有缺损,能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也能理解社会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评价标准。因此,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是要负一定责任的。可是,即使他们处处碰壁或屡受处罚,但他们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认识,所以不能从以往的生活经验中吸取应有的教训,以致屡犯不改,既贻害自己,又殃及社会。人格障碍往往在儿童时期就明显地表现出来,而且有些还相当的顽固。但如果能在此时期及早发现,进行合理的教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以发展其个性中比较健康的方面,有目的地限制其异常表现,这些异常的表现还是能有所克服的。一旦到了成年,人格定型化了,改变起来就相当困难,有的则持续终生。因而,从小着手培养健全的人格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实际上,有时很难在正常人格与异常人格之间画一条明显的界线。这造成了人格障碍诊断上的困难,加上各家掌握的判断人格障碍的标准不一,所以各家的发生率统计差异极大。但一般来说以男性较多。在类型上两性有所差异:偏执型、强迫型、暴发型和反社会型多见于男性;躲避型、依赖型和表演型多见于女性。人格障碍者由于适应不良,与人难以相处,未婚及婚姻离异者较多。

人格的概念

人格一辞既标示因人而异的个性,又强调定型后的稳定性,即对己、对人、对事,以及对整个环境适应时经常表现出的思维方法、情绪反应及行为模式的总的特征。人格所包括的心理特征有:性格、气质、素质、兴趣、爱好、才能、能力、智力、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责任心、荣誉感等。除此外,每个人的心理过程都不尽相同,如反应速度、各种感知觉的特点、注意广度、记忆类型等都存在个体差异。这些也都属于人格的部分组成。这里,素质是指人的躯体的某些解剖、生理上的特点,特别是大脑的结构与功能的特点。气质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性情、脾气。气质表现为: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如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度、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心理过程的强度,如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如有人倾向外部事物,有人倾向内部体验。性格指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某些态度,以及与这些态度相应的牢固的行为方式。因而,性格是人格组成的核心部分,是最能说明个人的独特的人格的心理特征。不难看出,人格是心理活动各个方面表现的一个总的概念。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某人“人格”高尚,某人“人格”卑鄙,是从道德品质上给人评价;而污辱了某人的“人格”,是指尊严而言。这些与人格的真正含意是大不相同的。

每个人的人格均不尽相同。这种差异,从婴儿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有所表现。这是人格形成的生物性因素,即先天遗传的作用。但出生后的家庭环境、教养方式、文化背景、社会阶层、生活经历等等对人格形成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这是人格形成的后天社会环境作用。只有当人进入到社会生活中,并自觉地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时,才能形成人格。只有通过社会活动,并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显露一个人的人格及人格的各种心理特征。

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

正常人格是在健全的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良好的后天社会环境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而人格障碍则是在先天生物遗传缺陷的基础上,在不良的社会环境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遗传因素

家谱调查指出,人格障碍者的亲属中,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成正比,即血缘越近发生率越高。双生儿调查发现,单卵孪生儿人格障碍的一致率较双卵孪生儿为高。寄养的研究发现,人格障碍者的子女从小寄养出去的与正常对照相比,前者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仍较高。染色体研究方面,发现XYY综合征者早年即出现严重的人格异常。

脑发育因素

脑电图研究发现,约有一半人格障碍者,脑电图显示与年龄不相应的不成熟型改变。常见的改变为散在出现的 4~7次/秒θ波, 和/或14和6次/秒的阳性棘波。有人推测人格障碍者的大脑边缘系统(与人的情绪及行为有密切关系)可能发育不健全或有某些缺陷。又有人发现,大多数人格障碍者的行为活动往往是由一些偶然的动机或偶然的感情冲动所决定,由一些本能活动或特殊的嗜好所支配,从而推测这种人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神经过程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有着某种障碍。造成大脑发育及功能障碍的原因,可能是感染和中毒对胚胎或胎儿的损害,也可能是出生时头颅外伤或婴儿早期时的疾病。

环境因素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及模仿性,不合理的教养,不良的社会环境,以及童年时期的精神创伤,都会影响儿童的人格形成。诸如,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成员之间经常争吵,家里有酗酒、道德败坏和违法乱纪,老师教育不当,社会风尚恶劣等均可能造成儿童人格发展的偏离。

人格障碍的分型

各家很不一致。综合国际疾病分类第 9版(ICD-9)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3版(DSM-Ⅲ),人格障碍有下述几种类型:

偏执型

敏感多疑,心胸狭窄,对谁都不信任,对谁也不同情,傲慢,妒忌心强,看问题主观片面,自我估价过高。对于工作上的不顺利、事业上的挫折和失败,从不检查自己的缺点和过失,而总是归咎于别人有意破坏捣乱。习惯于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诿于旁人。听不进任何批评意见,总感到受人欺负,别人对他不忠实。为了个人的利益,可到处申诉,甚至写控告信、散发传单,坚持不懈。

分裂型

这种人孤僻、不合群,待人冷漠,缺乏感情,没有知己好友。他们沉默好静,与世无争,对表扬或批评均无动于衷,对任何事物均兴趣索然。

情感型

一种持续终生的情绪规律的障碍。表现有抑郁性、高涨性及循环性三种。抑郁性人格障碍者的情绪总处于低沉苦闷状态,老想些不高兴的事情,而且任何事情都往坏的方面想,整天愁眉不展,精神萎靡。高涨性人格障碍者则整天高高兴兴,无忧无虑,对生活充满乐观和热情,但情绪不稳定,易激惹,行为轻率,常与人争吵。循环性人格障碍者的情绪在上述两种极端状态之间变来变去,时而过分高兴,时而无端忧愁,时而又表现正常,使人难以捉摸。

表演型(癔病型)

这种人好感情用事,表面上显得热情而讨人喜欢,但情感肤浅、缺乏真诚、易变而幼稚。自我中心,自我放纵,对区区小事反应过分强烈,有时无端发怒、闹脾气。他们的要求特别多,依赖性强,总希望得到别人的照顾、注意和赞扬,而从不考虑别人。他们好幻想,喜追求刺激。暗示性强,好人云亦云。

自恋型

这种人自以为了不起,平时好出风头,喜欢别人的注意和称赞。好“拔尖”,只注意自己的权利而不愿尽自己的义务。他们从不考虑别人的利益,要求旁人都得按照他们的意志去做,不择手段地占人家的便宜,而不考虑对自己的名声有何影响。这种人缺乏同情心,理解不了别人的感情。

躲避型

这种人缺乏自尊心,看不到自己的成就,夸大自己的缺点和短处,耽心被人奚落嘲弄而不愿与人来往。

依赖型

这种人缺乏自信心,没有主见,事事依赖别人。他们自以为无能、愚笨,缺乏独立见解,对别人意见从不反驳,对长者和上级驯如绵羊,对配偶也是百依百顺。生活中的任何大事都要依靠别人作出决定。

强迫型

这种人疑虑过分,自信不足,总有一种不安全感、不确定感和不完善感,处事死板,过分谨慎。凡事都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决不标新立异。由于他们事事都要追求尽善尽美和完整精确,因此不论做什么都要反复地检查核对,生怕出一点儿差错。不确定感指认为人生中意外和偶然太多,表现为迷信各种教条和伪科学,有个人独特的禁忌,如偏爱某个数字而厌恶其他数字。

爆发型

这种人情绪极不稳定,易激怒,常为一点点小事而暴跳如雷,甚至使用暴力攻击他人,故又称主动攻击型。

被动攻击型

这种人惯于隐藏内心的忿懑和仇恨。对分配给他们的事情,当面答应,唯唯诺诺,心里却在想方设法拖拉敷衍,常常找借口故意把事情搞糟。

反社会型(无情型)

这种人从不考虑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缺乏为他人着想的感情,待人冷酷无情。他们的所做所为,与社会规范之间相距悬殊。他们玩忽职守,放荡不羁,说谎,逃学,旷工,偷窃,诈骗、乱搞两性关系,酗酒,殴斗,而且强词夺理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他们不能吸取教训,包括惩罚在内,都很难改变他们的行为。

边缘型

这种人情绪极不稳定,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经常发怒闹气或抑郁焦虑。他们不能对自己的状况做出判断,时常感到空虚、孤独,控制不住地挥霍金钱、搞性活动、殴斗,甚至伤害自己的身体。

诊断人格障碍要了解病态人格者的生长发育史和分析其人格形成过程中生活条件的影响。人格障碍必须与正常人的性格变异、器质性疾病所致人格改变(见于脑炎、头部外伤、酒或麻醉品依赖)、精神病等相鉴别。有时精神病病人在发病前,已有人格障碍,此时要作两个诊断。

人格障碍的再教育及预防

人格障碍不是精神病,用不着物理或化学的治疗方法,而要耐心地进行再教育,以矫正人格上的偏差。偏执型者应学会反身自问、信任别人和对事物作客观分析的态度;暴发型及边缘型者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分裂型应多与人来往,避免钻牛角尖;表演型者应克服感情用事;强迫型者应练习使自己松弛下来,凡事不要太拘泥于细节;被动攻击型者应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妥善地处理与周围的矛盾;对反社会型者,在反复教育均不起作用时,可采取强制的手段。

一般说来,青年的后期,人格的基本特征大体形成。因而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刻,必须在生活实践中加强培养、陶冶和锻炼,以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书目
    北京医学院主编:《精神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80。M.Gelder et al.,Oxford Textbook of Psychiat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