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洛尔施隐修院

洛尔施修道院位于德国西南部莱茵兰-法尔茨州沃尔斯市的东部近郊。洛尔施修道院是德国“前罗马式”建筑艺术最具代表性的遗迹之一,其正面墙上和房子顶部华丽的装饰品是现存最大的法兰克王国修道院失传的代表之作,1991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洛尔施修道院及其颇具纪念意义的入口——著名的“托尔哈尔”是卡洛林时代(the Carolingian era)珍贵的建筑遗迹,那时遗留下来的雕刻和绘画都保存得十分完好。

洛尔施修道院位于德国西南部莱茵兰-法尔茨州沃尔斯市的东部近郊洛尔施修道院的发展

公元760年左右,洛尔施修道院由Cancor伯爵和他寡居的母亲Williswinda修建而成。起初它被建在一座小岛上,仅仅是一座属于贵族的专有教堂和修道院。后来他们把教堂委托给Cancor的侄子也就是梅斯的大主教柯罗德干。他专门到圣彼得大教堂和修道院修道,并成为这里的第一任住持。766年柯罗德干辞去住持工作继续担任梅斯的大主教,并选定他弟弟Gundeland作为他的继承人。为了使洛尔施修道院成为教徒向往的朝圣地,柯罗德干在罗马的三个同伴陪同下来到了戴克里先的圣地,获得教宗保罗一世的遗物——圣纳齐流斯。这个神圣的遗物在765年抵达并一直供奉在修道院的大教堂里。洛尔施因此吸引了大批朝拜者。

公元772年起,洛尔施修道院受法兰克王国保护。公元774年,查理曼大帝亲临洛尔施,并把王族的土地赐给修道院。其他贵族纷纷仿效,向洛尔施进献各种贡品。洛尔施的修道院也因此成为是罗马时期后德国最早且保存最完整的石造建筑,且一直维持着卡洛林式建筑风格。建有圣堂和长方形正殿,圣那齐流斯的遗骨安放在装饰豪华的圣遗物箱中。公元9世纪后期,圣堂东侧开始修建王室墓地。洛尔施修道院藏有许多珍贵的抄本,其中最珍贵的是《洛尔施福音集》。由于受到特别优厚的待遇,洛尔施修道院享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由一个小型的贵族私人修道院一跃成为莱茵河(欧洲西部河流)东部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修道士中心,它的不动产分布广泛,几乎遍布了从北边海域到阿尔卑斯山的广大地区。

1991年,洛尔施修道院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洛尔施修道院的衰落

洛尔施修道院属本尼狄克派隐修会,也称本笃会,是在公元529年由意大利人圣本笃在意大利中部卡西诺山所创,遵循中世纪初流行于意大利和高卢的隐修活动,其规章成为西欧和北欧隐修的主要规章。本笃会隐修院的象征是十字架及耕地的犁。圣本笃手订会规,规定会士不可婚娶,不可有私财,一切服从长上,称此为"发三愿"。本笃会会士每日必须按时进经堂诵经,咏唱"大日课",余暇时从事各种劳动。会规要求祈祷不忘工作,视游手好闲为罪恶。后来该会规成为天主教修会制度的范本。该会传统尤重教会音乐,特别擅长咏唱相传为格列高利一世创作的格列高利颂调,今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等国的本笃会修院仍保持这一传统。当时入会者除平民外,也有贵族,会士中出现过不少圣徒和学者。

洛尔施修道院与洛尔施城的整体特色融为一体

作为中世纪早期及其后大部分时间里的文化中心和不可忽视的政治因素,洛尔施修道院对其周围地区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1231年,随着本笃会隐修院规章时代的结束和属于贵族的修道院不动产的日渐减少,洛尔施修道院开始走向衰落,1557年它在大革命中被查封。1621年,修道院的建筑被破坏殆尽,如今人们只能从缴纳什一税(宗教捐税)的棚屋和残存的石墙中依稀辨认出当年洛尔施修道院的范围。

德国“前罗马式”建筑艺术最具代表性的遗迹之一

洛尔施修道院是德国“前罗马式”建筑艺术最具代表性的遗迹之一,其正面墙上和房子顶部华丽的装饰品是现存最大的法兰克王国修道院失传的代表之作。

洛尔施修道院是德国“前罗马式”建筑艺术最具代表性的遗迹之一

洛尔施修道院与洛尔施城的整体特色融为一体,这种和谐之美在二者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洛尔施修道院藏书室的最重要的扩建物目前在全世界已达到50多处,而且洛尔施设有致力于发掘和保护中世纪早期中欧修道院文化的部门,这使得现代人可以亲身体会到祖先杰出的创造力。在当地政府和文化组织保护下的历史遗迹,如小部分位于城外的“古代大教堂”、“民族博物馆”以及“洛尔施烟草博物馆”都会令前来旅游观光的人感到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