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渤海湾

渤海西部的浅水海湾,京津的海上门户,华北海运枢纽。三面环陆,与河北、天津、山东的陆岸相邻,东以滦河口至黄河口的连线为界与渤海相通。面积1.59万平方公里,约占渤海1/5。此外,渤海湾湾口亦有从大清河口至黄河口的划法。海底地势由岸向湾中缓慢加深,平均水深12.5米。

地质与地貌

渤海湾正处在中生代古老地台活化地区,位于翼中、黄骅、济阳三拗陷边缘,经历了各个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和地貌演变,形成湖盆,并在其上覆有1~7公里巨厚松散沉积层。沿岸几乎全为第三纪沉积物,形成典型的粉砂淤泥质海岸。又因几经海水进退作用,使海湾西岸遗存有沿岸泥炭层和3条贝壳堤(见天津贝壳堤)。海底沉积物均来自河流挟带的大量泥砂,经水动力的分选作用,呈不规则的带状和斑块状分布。一般来说,沿岸粒度较粗,多粉砂和粘土粉砂,东北部沿岸多砂质粉砂;海湾中部粒度较细,多粘土软泥和粉砂质软泥。

水文与气候

沿岸河流含沙量大,滩涂广阔,淤积严重。流入海湾的主要河流有黄河、海河、蓟运河和滦河。

(1)黄河以水少沙多著称。年均径流量440亿立方米(郑州附近花园口水文站),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吨,约占渤海输沙量的90%以上,是渤海湾现代沉积物主要来源。

(2)海河水系年均径流量为211.6亿立方米,年均输沙量600万吨。1958年海河建闸后,径流量锐减,年均径流量仅7.1亿立方米,年输沙量不足30万吨,对渤海湾地貌发育的影响已大为减小。

(3)蓟运河为蓄泄河道,1922~1957年年均径流量7.4亿立方米,年均输沙量70~100万吨。1958年建闸后,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分别为0.66亿立方米和1.56万吨。

(4)滦河年均径流量47.9亿立方米,年输沙量2210万吨。由上可见,黄河大量泥沙的入海和扩散,是渤海湾泥沙主要来源。滦河入海泥沙的向西南运移,虽为数不多,但仍不容忽视,使渤海湾水下不断淤浅,滩面扩增。如北堡一涧河的滩面,1958~1984年年均向海延伸1.5公里,沉积厚度年均增11.5厘米。为其他海区所罕见。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水文状况变化复杂。由于渤海湾为三面环陆的半封闭性海湾,位于中纬度季风区,离蒙古高原较近,因此,气候有显著“大陆性”特征:一是季风显著;二是冬寒夏热,四季分明,春秋短促,气温年变差大;三是雨季很短,集中在夏季,7、8两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4~68%,春季少雨,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很大。

水温、盐度分布特征是:空间分布较均匀,时间变化显著。水温冬季沿岸低于湾中,以1月最低,略低于0℃;夏季沿岸高于湾中,8月最高,约为28℃,水温年变差在28℃以上。冬季常结冰,冰期始于12月,终于翌年3月。冰量为5~8级(以冰盖面占总海面的十分比为级)。历史上曾出现两次(1936和1969年)严重大冰封、湾内冰丘迤逦,全被封冻,冰厚50~70厘米,最厚达1米。盐度分布趋势是湾中高于近岸,分别为29~31‰和23~29‰。但紧邻岸滩一带,受沿岸盐田排卤的影响,盐度高达33‰。盐度的年变差为8‰。

渤海湾的潮汐属正规和不正规半日潮,平均潮差为2~3米,大潮潮差为4米左右。落潮的延时大于涨潮的延时,分别为7和5小时。海浪以风浪为主,平均波高约为0.6米,最大波高可达4.0~5.0米。

渤海湾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由于渤海湾为陆上黄骅含油拗陷的自然延伸地带,生油凹陷面积大,第三系沉积厚,含油前景很大,为中国油气资源较丰富的海域之一(见大港区)。地下热水、煤成气藏资源也丰富。渤海湾滩涂广阔,潮间带宽达3~7.3公里,淤泥滩蓄水条件好,利于盐业开发。长芦盐区是中国最大盐场,盐产量占全国的1/3弱。另外,渤海湾,尤其在河口附近,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多,为鱼虾洄游、索饵、产卵的良好场所,出产多种鱼、虾、蟹、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