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ei Hai
[外文]:Black Sea
位于欧洲大陆的东南端,东南部和南部与亚洲大陆相连。黑海因水色深暗且多风暴而得名。西南有博斯普鲁斯海峡(最深为27.5米)与地中海相通;北部经狭窄的刻赤海峡(深仅 5米)与亚速海相连。北岸因有克里木半岛的伸入,使海区中部窄而两头略宽,几呈椭圆形。东西最长为1130公里,南北最宽为 611公里,中部最窄为 263公里。岸线全长4090公里,总面积约为42.2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为1315米,最大水深为2210米。
地质地形东岸和南岸被山脉包围;西岸,岸线平直少洼地,分布有多瑙河河口三角洲;北岸低洼而曲折,被许多沟壑河谷所切割,仅在克里木半岛南岸为悬崖峭壁。海底地形,由四周向中部下倾,各等深线可组成很不对称的同心环形圈。大陆架可以100~110米等深线为边缘,面积约占黑海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西部和北部较宽阔,其它区域一般宽为10~11公里,中部为深海盆,水深略大于2200米,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海盆底部为平坦的平原,深轴线偏于土耳其近岸。
黑海是 2.5亿年~6000万年(或4000万年)前古特提斯海盆的残留海盆。古新世末期,小亚细亚发生构造隆起时,黑海才与地中海分开,并逐渐与外海相隔离,形成为内陆海。直至2500万年前的中新世,黑海的水还流入海湖链。此后,逐渐与里海分开。随着地壳运动和历次冰期、间冰期所引起的海平面变化,使黑海与地中海之间,经历了多次隔绝又多次连接的过程。目前,与地中海相连的现状,是在6000至8000年前,末次大冰期后形成的。海底底质,陆架区近岸一侧为砂质陆源物质,向外海一侧为介壳石灰岩;深海盆底部多钙质软泥,并带有硫化亚铁沉积。
气候夏凉秋暖,冬短春长,全年温和。冬季,北部和西北部海区月平均气温为-3°C,克里木半岛南岸近海为3°C,东南海区为6°C。夏季,全海区气温差别不大,西部为23°C,东部为24°C。西北海区,冬季寒冷,夏季干热。东南海区,冬季温暖,夏季湿热。黑海平均每年有 180多天受极地冷空气的入侵和影响,盛行东北大风,降温剧烈,多雨;有近90天受来自地中海热带空气的影响,比较温湿。有时受东欧天气系统的影响,常有暴雨和风暴。新俄罗斯布拉风是黑海独有的气候特点,积聚在近海山顶上的冷空气急速吹向海面,形成风速达20~40米/秒的强风,这种风可持续一个星期之久,对海上船舶威胁很大。
水文特征表层流为沿海岸的气旋型环流(见图<)。流速较稳定,约为 20~40厘米/秒,流轴处可达40~70厘米/秒。有暴风时,顺风流速达100厘米/秒以上;逆风流速仅10~20厘米/秒。受黑海中部较窄地形影响,东、西海区各形成一个气旋型环流。现已观测到,300米深处的流速可达20~30厘米/秒。与外海的水交换主要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黑海上层水经该海峡流出的年总流量可达 398立方公里,而从马尔马拉海流入黑海的深层水,年总流量仅 193立方公里。经刻赤海峡流入亚速海的年总流量为34立方公里,从亚速海流入黑海的为59立方公里,周围流入黑海的径流总量每年约 355立方公里,其中80%流入黑海西北部。汛期多集中于春季。黑海上层水多为较轻淡水,浮置于深层高盐水之上,使海水层化,限制了深层水的垂直对流。由于受地壳的加热和海底有机质分解等化学反应的放热作用,导致底部海水因微弱的垂直不稳定而出现湍流,缓慢地发生重直循环。估计要使黑海海水从底层到表层循环一周,约需130年。
黑海水团有表层水和深层水两类。0~75(或100)米层为表层水,主要特征是盐度低,温度的年较差大,水温以 2月最低,近岸为0.5~1.0°C,外海为7~8°C,东南海区为8.5°C,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夏季,水温达25~26°C。盐度一般为18.5。含氧量较高,在0~50(或70)米层,含氧量约占整个水柱的80%。碳酸盐的含量也较大。水温的垂直结构较为特殊,从0~60(或75)米,温度随深度略有降低,自此以深直至底层,都随深度缓慢增温,这是黑海独有的特征。从100~120米以下为深层水,温盐度较均匀,季节变化甚小。无氧,多硫化氢。中部海区120米以深,近岸带220米以深的水层,无氧存在,而硫化氢的含量可达6~8毫升/升。
生物资源浮游植物有 350多种;浮游动物有80种。近岸海区有无脊椎动物、鱼卵和幼虫。底栖生物相当贫乏,只有地中海的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西北海区有很多牡蛎和其他软体动物,鱼类约有 180种,尤以鲟鱼最负盛名,其次是鲱鱼、西鲱、灰鲻和鲨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