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xuexiao weisheng
[外文]:school hygiene
为学校学生、教师的身心健康服务的应用学科。当今学校卫生的工作范围主要有三方面。
(1)卫生服务:包括健康监测、体检、随访、咨询、传染病管理(包括计划免疫)及急救等;
(2)健康教育:包括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对教师的卫生培训和学校的卫生活动;
(3)教学和环境卫生:包括学生心理卫生、教育过程卫生和学校环境卫生等。
当今处于医学模式转换(从原来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换)时期,一些欧美国家有的采用由医务人员、教师、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等组成的学校卫生队形式来进行学校卫生工作。1926年协和医学院在北平市卫生局第一卫生事务所开始设有学校卫生科,从那时起在一些学校中开始了学校卫生工作。30年代初,中国的教育与卫生部门曾颁布“学生健康检查规则”、“学校卫生实施方案”等,以后又有《学校卫生》、《学校卫生概要》、《学校健康教育》等专著一类书籍相继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高等医学院校卫生系内设有学校卫生教研组(1960年后改名为儿童少年卫生学,但仍以中、小学及幼儿园为主要工作对象)。1982年北京医学院(现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重点研究中、小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和相应的卫生措施。目前,在中国的城市中学里大部分设有卫生室、校医、校护,在小学中一般都有卫生教师。
学校卫生工作要由教育与卫生部门来共同开展,同时也必须取得学校、家庭及社会的支持,才能收到更大的社会效益。
健康监测和身心发育调查可借此了解学生身心发育状况和趋势,发现存在的健康问题、制订学校卫生保健工作计划。一般校医负责组织,大规模的发育调查则由教育和卫生部门协同进行。因病缺课登记也是了解儿童、少年的健康状况、发现疾病的方法之一。
学校卫生统计是了解学校卫生状况的手段,包括收集、整理及分析资料三部分。
教育过程卫生包括学生学习负荷量、作息制度、阅读和书写卫生、假期活动卫生、体育锻炼卫生、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的卫生等。
学校环境卫生中、小学建筑应设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场地干燥,地势较高的地段,并应远离医院、工厂、交通干线等生物、物理和化学污染源。学校应有单独的场地,独立的建筑物,应有相当面积的运动场。教室应有充足的光线和适宜的微小气候。
心理卫生应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做好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学校健康教育在学校里通过教育手段,旨在使学生获得卫生知识,转变卫生态度,形成卫生观念,产生卫生行为,改变环境,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各种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