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中国第六个五年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1981~1985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简称“六五”计划。与前几个五年计划不同的是,除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外,还增加了社会发展的内容。

计划编制经过

“六五”计划,在1975年和1978年曾结合“五五”计划编制过两次。当时,由于“左”的思想指导还未得到纠正和解决,提出的计划指标脱离实际。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后,中央指出,“六五”计划需要重新编制。1980年4月,国务院召开了有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参加的“长期计划座谈会”,会后对经济发展进行了预测;同年7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提出“六五”计划的初步设想;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对经济形势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进一步调整的方针。1981年,在探索发展经济的新路子这一思想指导下,国家计委重新进行测算,并到全国各地调查研究,将“六五”计划方案报请国务院讨论,形成“六五”计划的初步设想。根据这个设想,曾分别制定了1981年和1982年两个年度计划,并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要求着重解决好农业问题,能源、交通问题,教育问题和科学问题,并提出要分两步走。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其中,又分“六五”、“七五”两小步,这就为“六五”计划定下了基调。随后再经研究,“六五”计划草案才编制完毕,1982年12月经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批准,向全国人民公布。

计划内容

“六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1979)的方针,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争取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实现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并为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

具体要求是:

(1)工农业生产,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计划平均每年递增4%,在执行中争取达到5%。

(2)大力增加适合社会现实需要的农产品、轻纺产品和其他日用工业品的生产,争取消费品供应的数量与质量同社会购买力的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大体相适应,保持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

(3)努力调整重工业的服务方向和产品结构,大力降低物质消耗特别是能源消耗,使生产资料生产同消费资料生产的发展保持大体协调。

(4)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广泛地开展以节能为主要目标的技术革新活动,同时集中必要的资金,加强能源、交通等的重点建设,做好与“七五”计划期间的发展相衔接的工作。

(5)统一组织全国的科技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努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6)加强国防建设和国防工业建设,研制发展新型常规武器和战略武器,提高军队装备的现代化水平。

(7)通过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和适当集中资金,使国家财政收入由下降转为上升,使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开支逐步有所增加,保证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基本平衡。

(8)大力扩展对外贸易,有效利用国外资金,积极引进适合国内需要的先进技术,促进国内经济技术的发展。

(9)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妥善安排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在生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使城乡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继续得到改善。

(10)加强环境保护,制止环境污染的进一步发展,并使一些重点地区的环境状况有所改善。

“六五”计划规定的主要指标有:工农业总产值增长21.7%,1985年达到8710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6050亿元,农业总产值266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600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300亿元,重点安排能源、交通建设,更新改造投资1300亿元;用于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经费为 967亿元,比“五五”计划增长68%;城乡居民按人口平均的消费水平提高22%,平均每年递增4.1%。

计划执行情况

在“六五”计划公布时,已经执行了近两年。到1985年,“六五”计划规定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国内外贸易、教育科学文化、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任务和指标,绝大部分都已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这五年中,工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11%,其中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2%(包括村办工业),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8.1%(不包括村办工业);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0%,都大体相当于“一五”时期,高于其他几个五年计划时期。若干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以“六五”时期同“五五”时期相比,粮食的年平均产量由30530万吨增加到37062万吨,棉花由224万吨增加到432万吨。农业的迅速发展,为整个经济的全面稳定、持续、协调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1980年到1985年,原煤产量由62000万吨增加到85000万吨,原油由10600万吨增加到12500万吨,发电量由3000亿度增加到4073亿度,钢由3700万吨增加到4666万吨。总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位次也大都提前了,标志着总的经济实力有了显著的增强。“六五”期间,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530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3880亿元,建成投产大中型项目496个,其中能源、交通项目103个,为“七五”时期和90年代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物质基础。此外,财政收入由下降转为上升,1985年实现了收支平衡;科技、教育、文化事业重新出现了繁荣兴旺的局面;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也打开了新局面,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这些,使得长期以来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如农业发展缓慢、城乡市场商品供应比较紧张、农轻重和积累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等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六五”时期取得各项成就的根本原因是实行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三大战略转变:

(1)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战略上,从片面追求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产值产量的增长,开始转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注重农轻重协调发展,注重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

(2)在经济体制上,从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僵化体制,开始转向适应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发展商品经济要求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

(3)在对外经济关系上,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开始转向积极利用国际交换的开放型经济。

“六五”时期,在前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前几年虽然注意了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按比例发展,但对有效控制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有时还是注意不够;在处理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上,对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产品质量还缺乏有力的措施和有效的监督;在着重增强企业活力的时候,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的措施未能及时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