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七叶莲
名称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概况异名:七叶藤、手树(《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鸭脚木(广西),七加皮(海南)。
基源:为五加科鹅掌柴属植物的几种鹅掌柴的根或茎及茎叶。鹅掌柴属全世界约200种,中国约37种。
原植物:鹅掌柴Schefflera arboricola Hayata.。广西鹅掌柴Schettlera kwangsiensis Merr.ex Li。扁盘鹅掌柴Schettlera khasiana(C.B.Clarke)Vig.。密脉鹅掌柴Schettlera venulosa(Wight et Arn.)Harms
形态:鹅掌柴为藤状灌木,高2~3m。掌状复叶,具小叶7~9,稀5~6或10;叶柄纤细,长12~18cm,无毛;托叶和叶柄基部合生成鞘状,宿存或与叶柄一起脱落;小叶片革质,倒卵状长圆形或长圆形,先端急尖或钝、基部渐狭或钝形,长6~10cm,宽1.5~3.5cm,两面无毛,下面灰绿色,全缘;小叶柄有狭槽,长1.5~3cm。圆锥花序顶生,长15~20cm,主轴和分枝幼时密生星状绒毛,后无毛,伞形花序十几个至几十个呈总状排列在分枝上,每伞形花序有花3~10朵;苞片阔卵形,长0.5~1.5cm,外面密生星状绒毛,早落;总花梗长不及5mm,花柄长1.5~2.5cm,均疏生星状绒毛;花白色;萼长约1mm,不分裂,无毛;花瓣5~6,有3脉,无毛;雄蕊和花瓣同数而等长;子房5~6室;无花柱,柱头5~6;花盘略隆起。果实卵形,有5棱,连花盘长4~5mm,直径约4mm;花盘五角形,长为果实的1/3~1/4。花期7月,果期8~9月。(图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6页.图7-1)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400~900m的山谷密林下或湿润溪边,常附生于大树上。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
广西鹅掌柴与鹅掌柴的区别为:叶柄较短,长4~8cm;小叶片为长圆状披针形。圆锥花序短小,长约12cm;分枝少,略呈伞房状。参见“广西鹅掌柴”条。
扁盘鹅掌柴与上述两种的区别为:乔木,小叶长圆形,长12~18cm,宽5~6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圆锥花序长20~30cm;总花梗长8mm,花柄长2~3mm;萼被绒毛,有5齿;花瓣外面被绒毛。果实为球形,果棱不明显;花盘扁圆锥状,不呈五角形。生于密林下。分布于云南。印度、不丹也有分布。
密脉鹅掌柴与上述三种的区别在于:直立灌木或小乔木,高2~10cm。小叶片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1~16cm,宽4~6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渐狭,钝形至近圆形;小叶柄有狭槽,长2~5cm。顶生大型圆锥花序,有10多个至20个伞形花序总状排列在分枝上,每伞形花序有花7~10朵。果实卵形或近球形,有5棱红色,连花盘长4mm,直径约3mm;花盘隆起成圆锥状五角形,长约为果实的1/4。生于海拔900~1500m的谷地常绿阔叶林中。分布于湖南西部、贵州、云南西部和南部。(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4卷.43页.图版5 1-2)
生药采集:全年可采,洗净,晒干。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嫩叶含挥发油0.1%~0.2%、粘液酸(Music acid)、延胡索酸(Fumar ic acid)、琥珀酸、苹果酸、酒石酸等多种有机酸。
参考文献中草药通讯 1979;(11):18。
药理叶或茎中所含有机酸或其水、醇提取物,给小鼠注射时有镇痛作用;并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能加强硫贲妥钠、水合氯醛的催眠作用[1];对小鼠的电惊厥有对抗作用[1.2]。
七叶莲水,醇提取液对家兔、大鼠、豚鼠离体胃肠平滑肌有抑制及解痉(乙酰胆碱、组胺及氯化钡性)作用,有机酸作用不明显;较大浓度对离体大鼠非妊娠子宫有抑制作用,而对离体小鼠妊娠子宫则有兴奋作用[1]。对组胺、乙酰胆碱引起的离体豚鼠气管收缩有某些对抗作用[3]。
参考文献[1] 中药药理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2] 中华医学杂志 1976;(2):107 。[3] 中华内科杂志 1977;(1):14。
药性性味:微苦,温。 ①《广西中草药》:“温、辛。” ②《常用中草药手册》:“苦、甘,温。”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苦、甘,温。”
功效:祛风除湿,止痛散瘀。
主治: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骨折,胃痛,外伤出血。 ①《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行气止痛,活血消肿,壮筋骨。治急性风湿性关节炎,胃痛,骨折,扭挫伤,腰腿痛,瘫痪。” ②《中药大辞典》:“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治风湿痹痛,胃痛,跌打骨折,外伤出血。”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止痛散瘀,消肿。茎:治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叶:外用治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广西中草药》:“治风湿关节痛:七叶莲、红龙船花叶、大风艾各适量。共捣烂,用酒炒热后,敷患处,用布包扎。” ②《广西中草药》:“治跌打损伤:七叶莲、酒糟各适量。共捣烂,用芭蕉叶包好煨暖,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