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芦荟
名称出处:《中国药典》
概况基源:为百合科芦荟属植物库拉索芦荟(习称老芦荟),好望角芦荟(习称新芦荟)或其同属近缘植物叶的液汁浓缩干燥物。芦荟属全世界约200种(主要分布于非洲,特别是非洲南部干旱地区,亚洲南部也有);中国产1种,药用,但过去中药所用的芦荟,主要是非洲产的种类。
原植物:库拉索芦荟Aloe vera L.,又名奴会、纳会、象胆(《台湾青草药》)。好望角芦荟Aloe ferox Mill.
形态:多年生草本,茎短或明显。叶肥厚多汁,呈莲座状,簇生或有时2列着生于茎顶,狭披针形,长15~36cm,宽2~6cm,先端常渐尖,基部宽阔,粉绿色,边缘疏生刺状小齿,花葶单生或有时分枝,高65~95cm;总状花序疏散;花低垂,长约2.5cm,黄色,有时有赤色斑点;花被管状,6裂,裂片稍外弯;雄蕊6,花药丁字形着生;雌蕊1~3室,每室有多数胚珠。蒴果三角形,室背开裂。花期2~3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1076页.2190条图)
生境与分布:中国有栽培。原产非洲北部地区,南美洲的西印度群岛广为栽培。
好望角芦荟与芦荟的主要区别在于:茎直立,高3~6m,叶30~50片,簇生于茎顶;叶片披针形,长达60~80cm,宽12cm,深绿色至蓝绿色,边缘有刺。圆锥花序长约60cm。花梗长约3cm;花被管状,基部连合,上部分离,微外卷,淡红色至黄绿色,有绿色条纹;雄蕊6,花药与花柱外露。(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1076页.2190条图)原产非洲南部地区,中国也有栽培。
生药栽培:宜在疏松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种。用分株繁殖,在3月下旬~4月上旬,挖取芦荟植株周围萌蘖的新株作种苗,栽植于花盆或温室床土中。亦可于夏季切取10~15cm长的插条,先在阴凉处摊凉至切口稍干燥后,再扦插于花盆中,成活后再移栽。栽后,注意松土、浇水及追肥,夏季应避免烈日直射,冬季须进行防寒,通常在温室过冬。
采集:全年可采,割取叶片,收集其流出的液汁,置锅内熬成稠膏,冷却凝固。新芦荟产于非洲南部,多为栽培。老芦荟产于南美洲北崖的库拉索、阿律巴、博内尔等小岛,均为栽培。中国南方有用斑纹芦荟叶中的新鲜汁液制成的芦荟。
鉴别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的块状或破碎的颗粒,大小不一。 ①新芦荟显棕黑色而发绿,有光泽;质松脆,易破碎,破碎面平滑而具玻璃样光泽;有显著的酸气,味极苦。 ②老芦荟显黄棕色、红棕色或棕黑色(次品);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蜡样,无光泽。具强烈窜透性臭气,味极苦。
理化:取样品粉末0.2g,加甲醇2ml,回流煮沸片刻,滤过,滤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芦荟大黄素的对照,以乙酸乙酯-甲醇-水(100∶17∶13)的展开剂,展开后,喷10%氢氧化钾溶液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612页.图529)
加工炮制:炒芦荟取芦荟用文火炒至焦黑色。
贮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化学性质库拉索芦荟含芦荟甙(Barbaloin或Aloin)约25%、异芦荟甙(Isobarbaloin)、芦荟大黄素、β-芦荟甙(β-Barbaloin)。此外还含芦荟树脂鞣酚(Aloeresitannol)与桂皮酸所结合的酯约12%,并含微量挥发油[1]。
好望角芦荟含芦荟甙9%、β-芦荟素,并含大量好望角树脂鞣酚(Ca paloresinotannol)与对羟基桂皮酸结合的酯。
参考文献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514
药理①致泻作用 芦荟干浸膏280,390mg,ig,可使小鼠泻下湿粪[1]。 ②抗肝损伤 芦荟注射液1.5g/kg,芦荟总甙225mg/kg ip均能显著降低硫代酰胺,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SGPT升高,对小鼠肝组织损伤也有不同程度减轻。芦荟注射液1g/kg,芦荟总甙125mg/kg ip也能明显降低D-氨基半乳糖引起的大鼠SGPT升高[2]。 ③抗肿瘤作用 芦荟醇提物ig及ip400mg,100mg/kg对小鼠Heps、ESC、S180及B16黑色素瘤均有抑制作用;芦荟苦素(Aloesin)50mg/kgip或ig对Esc、S180及Heps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3]。 ④抗菌、抗真菌作用 芦荟醇浸液1∶3000~1000对人型和牛型结核杆菌也有抑制作用[4]。芦荟1∶2水浸剂体外试验对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5]。
毒性:狗的长期毒性试验表明,im芦荟注射液0.05g/kg6mo,动物一般状况良好,体重增加,血象及肝、肾功能正常,各器官无实质性病变,表明其毒性很低[2]。
参考文献[1] 云南医学杂志 1963;5(2):24。[2] 中国中药杂志 1989;14(12):42。[3] 中国中药杂志 1991;16(11):688。[4] 中国防痨杂志 1964;5(3):481。[5]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5 (4):286。
药性性味:苦,寒。 ①《开宝本草》:“苦,寒。” ②《本经逢原》:“苦,寒。” ③《本草再新》:“甘、淡,寒。”
归经:入肝、心、脾经。 ①《纲目》:“厥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二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厥阴、太阴二经,兼入手少阴经。” ④《本经逢原》:“入厥阴肝经及冲脉。”
功效:清热,通便,杀虫。
主治:热结便秘,妇女经闭,小儿惊痫,疳热虫积,癣疮,痔瘘,萎缩性鼻炎,瘰疬。 ①《药性论》:“杀小儿疳蛔。主吹鼻杀脑疳,除鼻痒。” ②《海药本草》:“主小儿诸疳热。” ③《开宝本草》:“主热风烦闷,胸膈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疗五疳,杀三虫及痔病疮瘘。解巴豆毒。” ④《图经本草》:“治湿痒,搔之有黄汁者;又治齿。” ⑤《得配本草》:“散瘰疬,治惊痫,利水除肿。” ⑥《本草再新》:“治肝火,镇肝风,清心热,解心烦,止渴生津,聪耳明目,消牙肿,解火毒。” ⑦《现代实用中药》:“为峻下药,有健胃通经之效。” ⑧《新华本草纲要》:“清热、通便、杀虫。用于实热便秘、小儿癫痫、惊风、湿癣。”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1.5~4.5g。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本草经疏》:“凡儿脾胃虚寒作泻及不思食者禁用。”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①配朱砂,治热结便秘而见烦躁失眠。 ②配龙胆草、栀子,治大便秘结而见肝经实热。 ③配使君子,治小儿脾疳。 ④配胆星、天竺黄,治小儿急惊风。 ⑤配蟾酥,治膨胀。 ⑥配生半夏、白术,治癫痫。
方选和验方: ①芦荟丸(《卫生宝鉴》)治小儿脾疳瘦弱,面色萎黄:芦荟、蟾酥、黄连、槟榔、鹤虱、使君子、肉豆蔻、朱砂、麝香各等份。研末,糊丸,如绿豆大。每服30丸,开水下。 ②芦荟肥儿丸(《医宗金鉴》)治小儿肝疳,面目爪甲皆青,目生眵泪,隐涩难睁,腹大青筋,身体羸瘦,燥渴烦急,粪青如苔:炒五谷虫、炒扁豆、炒山药、炒神曲各60g,生芦荟、炒胡黄连、黄连(姜炒)、炒芜荑各30g,炒银柴胡36g,山楂、炒使君子各75g,煅虾蟆4个,煨肉豆蔻21g,槟榔15g,炒麦芽48g,炒鹤虱24g,朱砂(水飞)、麝香各6g。为细末,醋糊为丸,黍米大。每服3g,米汤送下。 ③芦荟散(《证治准绳》)治口舌生疮:芦荟、青蒿、蟾酥、羊蹄花各15g,枯矾、麝香、牛黄各3.6g,干蜗牛(研)3枚,瓜蒂20枚,丁香、细辛、朱砂(研)各7.5g,马牙硝(研末)22g,熊胆(研)3g为细末,每用少许掺患处。 ④芦柏地黄丸(《疡医大全》)治阴虱疮,瘙痒难忍,抓破色红,中含紫点:芦荟15g,黄柏30g,熟地黄240g,牡丹皮、泽泻、茯苓各90g,山茱萸、山药各120g。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9g,白开水送下。 ⑤更衣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治肠胃燥结,大便不通:朱砂15g,芦荟21g。为末,以酒和丸。每服3g,好酒送下。 ⑥《本草切要》:“治小儿急惊风:芦荟、胆星、天竺黄、雄黄各3g。共为末,甘草汤和丸,如弹子大。每遇此证,用灯芯汤化服1丸。” ⑦《本草切要》:“治大人小儿五种癫痫;芦荟9g,生半夏30g(切碎,姜汁拌炒),白术30g(酒炒),甘草15g(炒)。共为细末,水泛为丸,如黍米大。每服4.5g,姜汤送下。” ⑧《本草切要》:“治五种臌胀:芦荟、蟾酥各9g(酒300ml,浸1日,蒸化如膏)。以生半夏为末60g,巴霜1g,和丸如黍米大。每服10丸,淡姜汤早晚吞下。忌盐、糖百日。” ⑨《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治小儿疳积虫积,面黄肌瘦,腹大青筋,寒热往来,口鼻生疮,及好食泥土:芦荟、砂仁、胡黄连、麦芽、大黄、神曲、槟榔、山楂各60g,陈皮、炙甘草各15g,使君子仁90g。为细末,水泛为丸,绿豆大。每服3g,小儿每服1.5g,白开水送下。”
单方应用:①《海上集验方》:“治齿:芦荟1g,杵末,先以盐揩齿令洗净,然后敷少末于上。” ②《儒门事亲》:“治小儿脾疳:芦荟、使君子各等份,为细末。米饮调下3~6g。” ③《本草切要》:“治痔瘘胀痛、血水淋漓:芦荟数分,白酒磨化,和冰片二三厘,调搽。”
医药家论述①缪希雍《本草经疏》:“芦荟,寒能除热,苦能泄热燥湿,苦能杀虫,至苦至寒,故为除热杀虫之要药。” ②倪朱谟《本草汇言》:“芦荟,凉肝杀虫之药也。凡属肝脏为病,有热者,用之必无疑也。但味极苦,气极寒,诸苦寒药无出其右者。其功力主消不主补,因内热气强者可用,如内虚泄泻食少者禁之。” ③沈金鳌《要药分剂》:“近世以芦荟为更衣药,盖以其清燥涤热之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