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格雷厄姆,M.

图

美国女舞蹈家、编导、教师和理论家。美国现代舞的创始人之一。1893年5月11日生于匹兹堡,高中毕业后在洛杉矶坎诺克学校学习舞蹈。1916年进入丹尼斯-肖恩舞蹈学校(见R.圣丹尼斯)进一步深造,毕业后成为丹尼斯-肖恩舞蹈团的演员。1923年由于艺术见解上的分歧,她离开了该团加入格林威治村轻歌舞剧团当了 1年的演员。1924年前往纽约伊斯门音乐学校任教,同时从事现代舞的创作。1926年在纽约第1次独立举办个人舞蹈演出会。她的早期现代舞作品并未受到欢迎,甚至遭到严厉的批评和责难。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戈壁三少女》(1927)等。1927年,她在纽约创办了自己的现代舞学校,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员和教师,如M.坎宁安、P.泰勒等。1929年,她挑选一批优秀学生组成自己的舞蹈团,进行横贯美国大陆的旅行演出,但仍未被人们理解和接受。1935年,她的代表作《边疆》问世,标志着她在创作上的成熟。

格雷厄姆在创作实践中逐渐探索和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化的现代舞技巧和训练方法。这种技巧的特点是注重人的脊柱活动,动作以躯干的收缩和伸展为主,四肢向外伸张,特别是创造和发展了在地面上起伏的技巧(见现代舞)。她认为,舞蹈既是一种叙事手段,也表现着人的精神和感情实质,要揭示“内在的人”。她大胆运用电影化的表现手法,巧妙地处理空间和时间,如用“闪回”的手法使支离破碎的事件在空间组合起来。她的作品题材、体裁都很广泛,有独舞小品,也有大型舞剧。作品或是取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宗教、民间传说,或是取材于美国现实生活,此外还有抽象地解释音乐的。她在舞台美术方面曾得到日本雕刻家野口勇的合作,大胆使用了立体的雕塑布景来代替传统的布景。作为现代舞的重要代表人物,她对现代舞的创作和表演、对音乐喜剧、歌剧甚至电影、电视,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M.格雷厄姆编导的《心之窗》

1969年格雷厄姆宣布退出舞台,但仍从事著述和舞蹈创作,包括帮助外国舞蹈团编排舞蹈。她曾荣获1956年舞蹈杂志奖,1960年凯佩齐奥奖,1965年白杨树奖和1976年美德奖。1966年被授予哈佛大学荣誉艺术博士学位。1973年她撰写的《玛莎·格雷厄姆笔记》一书出版。1976年出版了她的作品全集,包括她近60年艺术生涯中创作的150部作品,其中著名的有:《阿巴拉契亚山的春天》(1944)、《黑夜的旅程》(1947)、《克莱门斯特拉》(1958)、《旅途神话》(1973)和《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