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锁阳城遗址—内城南城墙残址
锁阳城遗址,位于甘肃省安西县桥子乡南坝村南7千米处,是中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古城遗址。锁阳城在汉代为敦煌郡冥安县治所;西晋时置晋昌郡;隋代置常乐郡;至唐代改为瓜洲郡,五代、宋、西夏、元相沿;到明代又改为罕东卫,闭关后遭废弃。锁阳城遗址总面积达86万平方米,分内、外两城,其形制保留了典型的唐代风格。1996年11月,锁阳城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外城为内城的外围,由两道环墙组成,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宽约200米。城墙悉为夯土版筑,墙基宽约3米,外墙残高4.5至6.5米,里墙残高3.2至4.5米,唯北墙中段有路相通,应为昔日城门所在地。
外城四角均有角墩,但无马面。距城外西北角不远处,有孤立的两座小堡,形如空心墩,四面无门,当为古时的牢狱。
内城平面呈长方形,东、南、西、北四面城墙分别长493.6米、457.3米、516米和536米。城墙悉为夯土版筑,墙基宽厚,约7.5米,顶宽4.6米,高10米,残高8至9米不等。
在内城中部,南北向筑有一道界墙,将内城分为东、西两部分。
界墙东侧筑有5个马面,大致等距。
另外,内城南墙有5个马面,东、西墙各有4个马面,北墙有2个马面。内城外面四角有巨大的角墩。
北墙东、西两端距角墩20米以内,各筑一个瓮城,突出于北墙之外。瓮城之门均向内开,墙的结构规格均与内城城墙筑法相同。
内城四面城墙上部,均无城楼建筑踪迹,仅在西北角墩之上,用土块砌成一高大的瞭望墩,高5米,连城墙总高约15米。中间砌有可东西穿行的土门一洞,高约3米,宽1米,进深约5米,登城入门,可远眺城西之敌情,十里以内,尽收眼底。
在锁阳城遗址四周约500米的范围内,散布着大量汉晋陶片。在陶片散布区域中,发现有汉代“五铢”和唐代“开元通宝”钱币,以及玛瑙小珠、陶纺轮、石棋子等。
遗址东郊还发现有汉晋石磨、石臼、石钻等残破石器,与陶片交混在一起。
锁阳城遗址以南发现有大片古墓群,形制为土圹墓。墓葬底面呈长方形,长约2米,宽约1.5米,四壁无楞角,在高约40厘米以上便陡然内收,进而构成穹窿顶。依据墓葬的造型推测,此处可能为唐末至宋初期间吐蕃人的墓群。
锁阳城地处“丝绸之路”咽喉地带,其遗址对研究中国古代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