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小二仙草

概况

异名:地花椒(湖北)、女儿红(四川)。

基源:为小二仙草科小二仙草属植物小二仙草的全草。小二仙草属全世界约70种;中国约2种,均可药用。

原植物:小二仙草Haloragis micrantha R.Br.,又名豆瓣草、沙生草(四川),船板草(广西),水豆瓣、豆瓣菜(贵州)。

历史: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云:“小二仙草生庐山,丛生,赤茎,高4~5寸,小叶对生,如初发榆叶,细齿粗纹,两两排生,故名。”据考证,图文均指本种。

形态:细弱分枝草本,丛生,高15~40cm;茎直立或下部平卧,四棱形,略粗糙。叶小,具短柄,对生,叶片通常卵形或圆形,长7~12mm,宽4~8mm,边缘具锯齿,通常无毛,茎上部的叶有时互生。圆锥花序顶生,由细的总状花序组成;花两性,极小,直径约1mm,茎部具1苞片与2小苞片;花萼4深裂,萼筒较短,裂片三角形;花瓣4,红色;雄蕊8;子房下位,4室,花柱4,内弯。核果极小,近球形,无毛,有8钝棱。花期6~7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1021页.图3772)

生境与分布:生于荒坡、沙地上。分布于华东及河南、湖北、湖南。日本、印度、南至大洋洲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开花时采收,晒干。

贮藏:置干燥处。

药性

性味:苦,凉。 ①《四川中药志》:“苦,凉。” ②《贵州草药》:“辛、涩,平。” ③《中药大辞典》:“苦、辛,平。”

功效:清热,通便,活血,解毒。

主治:二便不通,热淋,赤痢,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烫伤。 ①《四川中药志》:“消瘀血。治大小便不通,疗赤痢,并治热淋,跌打损伤,月经不调及咳嗽哮喘。” ②《贵州草药》:“清热,解毒,除湿,消肿。”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止咳平喘,清热利湿,调经活血。主治咳嗽哮喘,痢疾,小便不利,月经不调,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石枣子等,治女子干病。 ②配车前草、茯苓等,治尿路感染。 ③配百蕊草等,治咳嗽哮喘。 ④配翻白草等,治赤痢。 ⑤配鼠牙半枝、半边莲等,治毒蛇咬伤。 ⑥配桑叶、菊花,治感冒。

方选和验方: ①《四川中药志》;“治女子干病:豆瓣草、石枣子、石柑子、石海椒。炖猪肉服。如服后月经已通,可加益母草、对叶草再服。” ②《安徽中草药》:“治尿路感染:小二仙草、车前草各30g,茯苓9g,木通、甘草梢各6g。煎服。” ③《安徽中草药》:“治咳嗽哮喘:小二仙草30g,百蕊草30g(后下),白果12g(杵碎),苦杏仁9g。煎服。” ④《四川中药志》:“治赤痢:小二仙草30g,翻白草30g,甘草6g。水煎服。” ⑤《四川中药志》:“治毒蛇咬伤:小二仙草30g,鼠牙半枝莲30g,半边莲30g,田基黄30g。水煎服。” ⑥《福建药物志》:“治感冒:鲜小二仙草30g,桑叶6g,菊花3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贵州草药》:“治烫伤:豆瓣草适量,研末,加冰片少许,麻油调搽患处。” ②《安徽中草药》:“治赤白下痢:鲜小二仙草60g,煎水,服时加白糖适量。” ③《福建药物志》:“治乳腺炎,痈疖,扭伤;小二仙草30~60g,鸭蛋1枚。水煎服;扭伤加酒冲服。” ④《福建药物志》:“治毒蛇咬伤:鲜小二仙草250g,捣烂绞汁调酒服。”

食疗:①《贵州草药》:“治水肿:豆瓣草30g,切细,红糖15g,煎服。” ②江西《草药手册》:“治血崩:小二仙草30g,全樱子15g,猪瘦肉120g。水炖至肉烂,吃肉喝汤。” ③《四川中药志》:“治跌打损伤:小二仙草30g,大血藤30g,泡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