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寒潮

源于极地或副极地、侵袭中纬度和低纬度地区的强烈冷空气活动。寒潮经过的地区,气温大幅度下降,常伴有风雪,影响农业、工业、交通和人民的生活,是一种影响范围较大的灾害性天气。中国气象部门规定:当冷空气入侵后,凡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C以上,且最低气温在 5°C以下者,称为寒潮。达不到上述标准,则根据降温的程度,分别称为强冷空气活动或冷空气活动。影响中国的寒潮,主要发生在10月至次年4月,北方平均每年可达10次,南方约4~5次。

源地和路径

侵袭中国的冷空气,发源于北冰洋、鄂霍次克海、欧洲大陆北部、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一带。这些地区的冬半年极为寒冷,形成强大的冷气团,冷气团移至关键地区(图中阴影区,影响中国的冷空气有95%都要经过这地区)后,常能停留一段时间,酝酿加强,然后在适当的天气形势下爆发南下。冷空气从关键地区入侵中国的路径大致分为三条:

(1)西路,冷空气经新疆、河西走廊,主力在河套以西南下,侵入中国中部、南部。

(2)中路,冷空气经河套地区南下,主力向东南沿海侵袭。由于冷空气自河套地区到低纬度地区所经的路程短,地势又北高南低,往往能直冲而下造成最强的寒潮。

(3)东路,冷空气向东进入东北地区,然后转折向南,在河套以东南下;或由西伯利亚东部直接进入东北地区南下。其势力较弱,但容易造成阴雨天气。

图天气形势

寒潮的酝酿和爆发,往往与一定的高空天气形势有关。寒潮爆发侵袭中国的高空天气形势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经向型(又称小槽发展型)、纬向型(又称大槽东移型)和横槽转竖型(又称阻塞高压型)。三种类型中以经向型最多,横槽转竖型次之,纬向型最少。

(1)经向型。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乌拉尔山高压脊形成;第二,欧亚大陆西北部出现不稳定小槽,并发展和东移至西伯利亚西部地区;第三,小槽不断东移,发展成长波槽并移至东亚沿岸,替代原有的东亚大槽,导致寒潮爆发。此型的冷空气源地多在欧亚大陆西北部,并多取西北路径侵入中国。

(2)纬向型。起先由位于东欧的稳定的长波槽转变为移动性低压槽,然后在它东移的过程中由于冷平流加强而加深发展(它后部的高压脊也因暖平流加强而发展),当发展了的低压槽移至东亚沿岸取代原有东亚大槽时,寒潮随即爆发。此型冷空气源地偏西、偏南,多取西路侵入中国。

(3)横槽转竖型。寒潮爆发前,乌拉尔山地区为一阻塞高压(或东北—西南向的高压脊),在其西南方为一准东西向的横槽,一旦槽后有不稳定小槽出现,促使阻塞高压崩溃,东西向的横槽转变为南北向的竖槽,冷空气便爆发南下。此型冷空气源地偏东,距中国较近,多取中路侵入中国,往往突然爆发,势力较强。

以上三类高空天气形势,虽然发展的过程不同,但都在东亚沿岸建立东亚大槽,这是形成中国寒潮天气过程的主要高空天气形势。槽后的西北气流不断将冷空气向南输送,且引导了地面天气图上的冷高压系统。冷高压的强弱,标志着寒潮冷空气的强弱;冷高压移动的方向,可大致反映寒潮的路径;高压前沿的冷锋,是寒潮的前锋。

天气

寒潮爆发带来的降温、大风、雨雪和霜冻等天气,常造成灾害。在北方还常造成沙暴。晚秋的寒潮易引起早霜冻,晚春的寒潮又能引起晚霜冻,使农作物遭受损害。故及时做出准确的寒潮预报,并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是极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