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第四国际

托洛茨基分子的国际联合组织。正式名称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自称第四国际。

1929年,Л.Д.托洛茨基被驱逐出苏联后,创办《反对派公报》,以此与各国托派交流情况、建立联系,准备建立国际组织,与第三国际对抗。1930年4月,法、美、德等8个国家的托派代表和法国的“犹太人反对派集团”代表在巴黎集会,成立托派国际组织“国际左翼反对派”。1933年7月,托洛茨基由土耳其迁居法国,宣布同第三国际决裂,并把国际左翼反对派改名为国际共产主义同盟。同年10月,托洛茨基在《苏联和第四国际》一书中,明确提出要建立第四国际。1936年7月,“第四国际支持者的国际会议”在日内瓦召开,准备宣布第四国际成立,因意见分歧,只得成立名为“争取第四国际运动”的组织。直到1938年9月,才在巴黎召开有美、德、英、法、苏、意、波、比、荷、希10国和拉丁美洲的托派代表参加的大会,宣布建立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大会通过了托洛茨基起草的《资本主义的垂死呻吟和第四国际的任务》(《过渡提纲》)的报告,宣称建立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不仅已经成熟,“而且已经开始有些腐烂了”。人类出现的危机是“革命领导的危机”,第四国际的建立就是为了解决这个危机。主张实行“不断革命”和“世界革命”,建立“世界社会主义联邦”。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四国际认为这次大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的战争,主张实行“革命失败主义”,使本国政府在战争中失败。它反对组织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号召各国无产阶级利用战争时机,武装推翻本国政府(包括苏联政府)。战争期间,许多国家托派组织受到打击和破坏,一些托派分子被法西斯收买,托派活动陷于停顿。战后,第四国际开始重建,并改变活动方向,把托派组织建成群众性政党,打进社会党、共产党及其他群众团体中发展组织。战后的冷战时期,托派的力量有较大发展,主要分布于西欧、北美和拉丁美洲。50年代末到60年代,托派组织利用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新左派”学生运动,在青年中开展活动。同时改变对议会斗争的态度,在一些国家参加总统竞选和市政选举。70年代中期,又提出“转向工业”、“面向阶级”等口号,加强在工厂、工会中的工作,注意开展合法斗争,利用舆论扩大影响。80年代以后,托派组织的势力和影响日益走下坡路。有些托派成员主动退出组织,加入其他政党。据1986年统计,各国托派成员约有2~3万人,分布在50~60个国家。

1953年以后,第四国际内部多次分裂,逐渐形成6大派别组织。其中,以第四国际统一书记处的实力和影响最大。它的总部设在巴黎,主要领导人有比利时的E.曼德尔、美国的J.巴恩斯等,并以此二人为首分别形成欧洲人集团和美洲人集团。法国的P.弗朗克、中国的彭述之为特别顾问。此外,尚有第四国际国际委员会、第四国际马克思主义革命派、第四国际“拉丁美洲书记处”,“争取重建第四国际组织”、国际托洛茨基主义派等派别组织。各托派组织的具体观点不尽相同,但都以极端革命的面目出现,坚持托洛茨基的超革命阶段论和世界革命论,否认各国的具体特点;夸大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官僚主义问题,说社会主义国家是“蜕化了的工人国家”、“畸形的工人国家”,主张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共产党领导的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