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ixian‘ai
[外文]:pancreatic carcinoma
最为多见的胰腺恶性肿瘤。起病隐缓,恶性程度较高。常见症状是上腹部疼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黄疸等,但是早期缺少特异的临床表现,不易及时发现,待到晚期时,每因已有转移而不能手术切除,预后很差。
中国胰腺癌的发病率尚无确实的统计数据,20世纪后期有逐渐增高的趋势。据上海市的统计资料,1977年的人群发病率为1963年的3倍多,约占全身各种肿瘤的1~4%,居恶性肿瘤的第9位。本病患者以中年以上的男性居多,男女患者之比约为(1.5~2):1,30岁以下罹患本病者非常少见,年龄大于60岁者患本病的危险性比一般人群增高8~10倍。
大约50~70%的胰腺癌发生于胰头部,发生于胰体和胰尾部者大约分别为20%和10%。不过,有一部分病变弥散全胰,不易辨别其起源部位。
胰腺癌大多起源于胰管上皮细胞(占80~90%),发源于胰腺腺泡细胞者只占10%左右。另有少数患者的癌细胞混合起源于腺泡和胰管,或来自胰腺结缔组织,也有一部分癌细胞起源不能确定。
病因未明。本病患者常合并有慢性胰腺炎或糖尿病,但是后二者与前者无明确的因果关系。有些学者认为吸烟、饮酒、高脂高蛋白质膳食、咖啡以及某些化学物质(如亚硝酸盐)与胰腺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然而均无足够的论据。
临床表现主要是上腹痛、消瘦和黄疸,与肿瘤的部位、病程的早晚、胆管胰管受阻的程度以及有无转移和转移的范围等因素有很大关系。由于胰腺癌好发于胰头部和主要起源于胰管上皮,胰管和总胆管常常受阻,使管腔内压力增高,远端胰管扩大扭曲,胆管扩张,胆囊增大,因此胰头癌的早期症状常为非特异性的上腹隐痛、饱胀不适、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随着病情的发展,上腹痛进行性加重。当肿瘤压迫侵蚀腹腔神经丛时,患者常有腰背痛,仰卧位时加重,坐立或上身前倾时可以减轻,胰头癌容易压迫和侵蚀总胆管下端,所以阻塞性黄疸是胰腺癌的常见症状之一。不过,胰体胰尾癌因离胆管较远,所以早期时可无明显症状,也很少发生黄疸,胰腺癌所致的黄疸属梗阻性,常伴皮肤瘙痒,少数病例的黄疸虽可波动,多数患者呈进行性加重。
胰腺位于腹膜后,周围没有厚实的包膜,胰腺癌生长较快,容易直接蔓延到十二指肠、胃、结肠等邻近器官而出现胃肠道症状,如不规则腹痛、呕吐,少数病例可出现消化道出血。
胰腺癌患者的主要体征是上腹部压痛和黄疸,但早期可无明显体征。大约50%有明显黄疸的患者可触到肿大的胆囊。大约60%患者的肝脏肿大,肝大的原因主要由于肝内胆汁淤滞或肿瘤转移所致。胰腺位于上腹深部,所以一般不易触及肿块。晚期的胰体胰尾癌,有时可被摸到。
诊断在起病初期可没有症状或只有上腹不适等非特异症状,因此早期诊断存在一定困难。中年病人有不明原因的上腹胀痛、消化功能障碍等症状时,应警惕胰腺癌的可能性。
胰腺癌患者的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常增高。常用的诊断方法中除这些生物化学测定外,主要有下列几方面:
(1)B型超声检查常作为初筛手段,约70%以上患者显示胰腺局限性肿大及胰管胆管扩张。
(2)经内窥镜胰胆管逆行造影(ERCP)检查,根据胆管和胰管狭窄、移位、突然变细或中断等特征而作出诊断。此外,用ERCP还可收集胰液,作细胞学检查,有些学者报告阳性率可达60~70%。
(3)电子计算机 X射线断层成像(CT)可显示肿瘤部位的胰腺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对胰腺癌的诊断有较大的帮助。
(4)在 B型超声引导下经皮细针胰腺穿刺,作细胞学检查。此法简单安全,阳性率可达80%。
(5)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也是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其阳性率与肿瘤的部位有关。如以促胰液素刺激试验为例,胰头癌的阳性率约95%,胰体癌为80%,胰尾癌为70%左右。
(6)检测血清中胰腺癌相关抗原、胰腺胚胎抗原或其他免疫学指标,阳性率50~80%不等。不过,这些免疫学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够理想。
治疗主要为手术切除,化学药物或放射治疗的效果很差。尚缺乏确实的早期诊断方法,相当多的患者在明确诊断时,病程已属晚期,不能进行手术切除。中国胰腺癌的手术切除率大约25%左右。术后肿瘤复发率也相当高,5年生存率低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