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地杨梅

概况

基源:为灯心草科灯心草属植物地杨梅的全草或果实。

原植物:地杨梅Luzula multiflora(Retz.)Lejeune var.tenuis Satake

历史:地杨梅始载《本草拾遗》;《纲目》收载于草部,湿草类。陈藏器云:“生江东湿地,苗如莎草,四、五月有子,似杨梅也。”按上所述,并观其附图,均与本种不同。

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须根多数。茎直立,丛生,高10~14cm。叶出自茎基部或生于茎节上,条形,扁平,长5~15cm,宽2~5mm,边缘有白色长毛,与鞘连接处较密成簇;叶具鞘,鞘合生而成圆筒形。叶状总苞短于花序,花序集生于茎顶成伞状,有长短不一的分枝;花两性,通常密集成头状而着生于分枝顶端,有膜质鳞片状小苞,小苞短于花被,边缘呈撕裂状或齿状;花被6,卵状披针形,红褐色,排列成2轮;雄蕊6,短于花被;子房上位,1室,花柱短,柱头3。蒴果卵圆形,浓褐色。种子3,表面有不显著的网纹。花期4~5月,果期6~7月。(图见《浙江药用植物志》.下册.1499页.图1499)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林下、草地、沼泽或旷野。分布中国东部和西南地区。

化学性质

叶含木犀草-7-葡萄糖甙[1]。灰分中含si、Fe、Mn。种子的脂肪油中含亚油酸28%~48%,亚麻酸少量(<0.6%)[2]。

参考文献

[1] 浙江药用植物志.下册.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499。[2]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15。

药性

性味:《本草拾遗》:“辛,平。”

功效:止痢。

主治:赤白痢。 《本草拾遗》:“主赤白痢,取茎、子煎服。”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