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狼把草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异名:郎耶草(《本草拾遗》),小鬼钗(《东北药用植物志》),豆渣草(《四川中药志》),针包草、引线包(《杭州药用植物志》),大狼把草、接力草(《上海常用中草药》),王八叉(《甘肃中草药》),拔毒散(《云南药用植物名录》),田边菊(福建)。
基源:为菊科鬼针草属植物三叶鬼针草的全草。
原植物:三叶鬼针草Bidens tripartita L.
历史:狼把草亦称郎耶草,首载于《本草拾遗》:“郎耶草生山泽间,高三四尺,叶作雁齿,如鬼针苗。”据描述似是本品,《纲目》和《植物名实图考》所引图尚待考,《证类本草》所引图,可能根据《图经本草》,此图近似牻牛儿苗科植物牻牛儿苗Erodium stephanianum Willd.,该植物也有土名有“狼巴巴草”之称,并入药治血痢,因此狼把草原植物该属何种,应进一步详考。
形态:一年生草本。茎高20~150cm,圆柱形或具棱近四方形,无毛,绿色或带紫色。叶对生,叶柄有狭翅,叶片通常羽状3~5裂,顶裂片较大,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侧裂片披针形至狭披针形;茎下部或上部叶较小,披针形,3裂或不分裂。头状花序单生茎枝顶,直径1~3cm,花序梗长;总苞盘状,外层总苞片线形或匙状倒披针形,长1~3.5cm,内层总苞片卵状披针形,长6~9mm,膜质,褐色,有纵条纹,边缘淡黄色或透明;无舌状花;管状花长4~5mm,顶端4裂。瘦果扁,倒卵状楔形,长6~11mm,宽2~3mm,边缘有倒刺毛,顶端芒刺2枚,长2~4mm,两侧有倒刺毛。花果期8~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495页.图6403)
生境与分布:生于路边、荒野或水边湿地。中国各地广泛分布。亚洲、欧洲和非洲北部及大洋洲东南部都有分布。
生药采集: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晒干。
鉴别:茎略方形或近圆柱形,幼茎稍有稀疏短绵毛,尤以节处较多。叶多皱缩而破碎,常脱落,上表面无毛,下表面主脉上有疏毛。茎顶有扁平状花序托,上着生10余个钟束形排列的瘦果,黄棕色,每个瘦果顶端有3~4芒刺。气微,味微苦。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主要含有香豆素类、黄酮类化合物。香豆素类化合物有:伞形花内酯、东莨菪素、马栗树皮素(即七叶树内酯)[1]。黄酮类有:7-O-D-葡萄吡喃糖紫铆素、2,3′,4,4′-四羟基查耳酮、3′,4′,6′-三羟基噢哢(3′,4′,6-Trihydroxyaurone)、7-O-β-D-葡萄吡喃糖紫铆酮(Butein-7-O-β-D-glucopyranoside)、2R-7-O-β-D-葡萄吡喃糖异奥卡宁(2R-Isookanin7-O-β-Dglucopyranoside)、3′,4′,7,8-Tetrahydroxyflavonone、木犀草素7-O-β-D葡萄吡哺糖甙(Luteolin-7-O-β-D-glucopyranosides)、2′-羟基-4,4′-二甲氧基查耳酮(2′-Hydroxy-4,4′-dimethoxychalcone)[2-5]。还有三种多聚乙炔化合物(Polyacetylenes)、2种噻吩衍生物、亚油烯酸、丁香酚(Eugenol)、罗勒烯(Ocimene)、波斯菊萜(Cosmene)[5]、木犀草素、鞣质以及挥发油[6]。
参考文献[1] Khim Prir Soedin 1972;(5):668。[2] Khim Prir Soedin 1972;8(4):440。[3] Khim Prir Soedin 1975;11(2):144。[4] Khim Prir Soedin 1972;8(1):121。[5] Phytochemistry 1990;29(10):3155。[6] Acta Pol Pharm 1963;20(5):357。[7] Rastit Resur 1981;17(1):105。
药理本品所含七叶树内酯(Esculetin)具有: ①抗菌作用 体外试验对大肠杆菌有抑菌作用,65ppm浓度的抑菌率为60%,130ppm、260ppm抑菌率为100%[1]。 ②其它 对兔有轻度升压作用,能抑制离体蟾蜍心脏及离体兔肠,轻度收缩蟾蜍下肢血管,离体蟾蜍腓肠肌之兴奋性亦略有降低。亦有报道能降低猫的动脉压[2]。
毒性:毒性很低,小鼠ip3g/kg未见死亡,但也有报道250mg/kgsc,即可致死[2]。
参考文献[1] Phytochemistry 1976;15(6):1078。[2]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420。
药性性味:苦、甘,平。 ①《本草拾遗》:“苦,平。” ②《四川中药志》:“平,淡。” ③《闽东本草》:“平,苦、甘。”
主治:气管炎,肺结核,咽喉炎,扁桃体炎,痢疾,丹毒,癣疮。 ①《本草拾遗》:“主赤白久痢,小儿大腹痞满,丹毒寒热。取根、茎煮服之。” ②《图经本草》:“主疗血痢。” ③《纲目》:“治积年癣,天阴即痒,搔出黄水者,捣末掺之。” ④《闽东本草》:“养阴益肺,清热解毒。治咳嗽喘急,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鲜品30~60g);研末或捣汁。外用:研末撒或捣汁涂。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福建中草药》:“治白喉,咽喉炎,扁桃体炎:鲜狼把草90~120g,加鲜橄榄6个,或马兰鲜根15g。水煎服。” ②《福建药物志》:“治咽喉炎,扁桃体炎:狼把草、卤地菊、薄荷鲜叶各15g。捣烂绞汁,含咽。”
单方应用:①《福建中草药》:“治气管炎,肺结核:鲜狼把草30g。水煎服。” ②《福建中草药》:“治湿疹:狼把草叶研末,醋调抹。” ③《闽东本草》:“治咽喉肿痛:鲜狼把草15~30g。加冰糖炖服。” ④《图经本草》:“治血痢:狼把草1kg,捣绞取汁80ml,纳白面半鸡子许,和匀,空腹顿服。或收苗阴干,捣为散,患痢者取散6g,和蜜水100ml服。” ⑤《福建药物志》:“治顽癣:鲜狼把草叶适量,捣烂绞汁,加醋少许涂或用干叶研末,调醋涂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