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荜茇
名称出处:《唐本草》
概况异名:荜勃(《本草拾遗》),荜拨(《唐本草》),鼠尾(《中药志》)。
基源:为胡椒科胡椒属植物荜茇的近成熟或成熟果穗。
原植物:荜茇Piper longum Linn.(Chavica roxburghll Miq.)
历史:荜茇始载于《唐本草》(李时珍误认为始于《开宝本草》),云:“荜茇生波斯国,从生,茎叶似蒟酱,其子紧细,味辛烈于蒟酱。”《图经本草》载:“今岭南有之,多生竹林内……叶青圆如蕺菜,阔二三寸如桑,面尖而厚,三月开花,白色在表,七月结子如小指大,长二寸已来,青黑也,类椹子而长。”《纲目》云:“荜茇气味正如胡椒,其形长一二寸……气热味辛。”自古荜茇为进口药,主产爪哇、苏门答腊、菲律宾、越南。今国际市场荜茇原植物不止一种,中国云南省南部有野生,《中国药典1977年版》收载的荜茇亦为本种。
形态:攀援藤本,枝有粗纵棱和沟槽。叶纸质,有密细腺点,下部的卵圆形或几为肾形,向上渐次为卵形至卵状长圆形,长6~12cm,宽3~12cm,顶端骤然紧缩具短尖或上部的短渐尖至渐尖,基部阔心形,有钝圆、相等的两耳,两面沿脉上被极细的粉状短柔毛,下面密而显著;叶脉7条,均自基出;叶柄长短不一,顶端的有时近无柄而抱茎,均被极细的粉状短柔毛;叶鞘长为叶柄的1/3。花单性,雌雄异株,聚集成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雄花序长4~5cm,直径约3mm;总花梗长2~3cm,被极细的粉状短柔毛;花序轴无毛;苞片近圆形,无毛,具短柄,盾状;雄蕊2枚,花丝极短。雌花序长1.5~2.5cm;总花梗和花序轴与雄花序的相同,惟苞片稍小;子房卵形,下部与花序轴合生,柱头3。浆果下部嵌生于花序轴中并与其合生,上部圆,顶端有脐状凸起,无毛,直径约2mm。花期7~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0卷.第1分册.44页.图版14.1-6)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约580m的疏荫杂木林中。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有栽培。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越南及马来西亚亦有分布。
生药栽培:宜高温、潮湿而有一定荫蔽的环境,不耐严寒。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地种植最佳。用种子繁殖,于11~12月果穗呈黑色时摘取果实,随采随播。播种前用30~40℃的草木灰水浸种2小时,去掉种子表面油质,以利发芽。条播或撒播后覆盖约1cm薄土。当幼苗长有5~7片叶,蔓长15~20cm时即可出圃定植。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桉行株距50×50cm带土栽植。因荜茇是雌雄异株植物,采用扦插繁殖控制雌雄比例。于春季扦插,剪取长20cm茎蔓,斜插于沙床,当插条长出4~5节时移栽。亦可压条繁殖。苗期需加强除草、松土,经常浇水保湿,适时追施腐熟厩肥或氮、磷化肥2次。生长中需设棚架,以便引蔓上架,攀援生长。每年春季气温回升时,需整枝,疏去病弱和过密枝。
采集:9月果穗由绿变黑时采收果穗,晒干。药材主产于云南、广东。
鉴别
性状:果穗圆柱形,有的略弯曲,长2~4.5cm,直径5~8mm,总果柄多已脱落;表面黑褐色,由多数细小的瘦果聚集而成,排列紧密整齐,形成交错的小突起。小瘦果略圆球形,被苞片,直径约1mm,质坚硬,断面微红,胚乳白色。有胡椒样香气,味辛、辣。以肥大、质坚实、味浓者为佳。
显微 果穗横切面:果穗轴正中为薄壁组织,有一轮外韧型维管束,中空,有的有空隙。每个浆果为纵切方向,其顶端有的可见微突起的柱头薄壁细胞。外果皮为1列多角形表皮细胞,偶见小腺毛,表皮下有2~4列厚角组织。中果皮外侧有石细胞散在,另有椭圆形油细胞散在及油细胞层,靠近内果皮处有细小维管束分布。内果皮为1列方形或径向延长的薄壁细胞。种皮为2~3列棕褐色扁长的细胞及1列透明细胞,最外列细胞有疣状突起。外胚乳细胞充满单粒淀粉,内胚乳细胞及胚仅于通过种子上端可见。各浆果间的中果皮薄壁组织界限不易区分,底部的薄壁细胞呈明显的挤压状。(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510页.图322) 粉末:灰黄色。 ①石细胞散列于暗棕色中果皮薄壁组织中,或散列于果序轴薄壁组织中,类圆形、类方形、类长多角形或纤维状,直径18~65μm,长约至225μm,壁厚2~7(~20)μm,层纹较明显,壁甚厚者孔沟较密,胞腔内含灰棕色物。 ②纤维淡黄色或淡黄绿色,直径14~25μm,长约至526μm,壁厚约6μm,纹孔及孔沟较稀疏。 ③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微弯曲,含灰棕色物。气孔类圆形或扁圆形,直径30~34μm。细小腺毛偶见,单细胞,直径6~12μm。 ④分泌细胞存在于淡棕色皱缩的中果皮组织中,类圆形,直径25~55μm,壁稍厚,含黄色分泌物。 ⑤内果皮细胞表面观长多角形,垂周壁具不规则疣状增厚,有的似连珠状。 ⑥种皮细胞深棕色,表面观长条形,少数类方形,直径12~40μm,壁厚3~9μm,胞腔内含黄棕色物;断面观细胞扁平或类方形,外壁及径向壁增厚。 ⑦外胚乳细胞充满由细小淀粉粒集结成的淀粉团,直径13~22μm,淀粉粒类多角形,直径2~6μm,偶含细小草酸钙方晶,直径3~10μm。(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459页.图223)
理化:取样品粉末0.5g,加氯仿5ml,密塞振摇,冷浸过夜,滤过,滤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胡椒碱为对照,以环己烷-乙酸乙酯(6∶4)为展开剂,展距12cm,喷改良碘化铋钾试液,斑点显黄棕色。(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511页.图323)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存的果柄,筛去灰屑。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果实含胡椒碱(Piperine)、棕榈酸(Palmitic acid)、四氢胡椒酸(Tetrahydropiperic acid)、1-十一碳烯基-3,4-甲撑二氧苯(1-Undecylenyl-3,4-methylenedioxy benzene)、哌啶(Piperidine)、N-异丁基癸二烯[反2,反4]酰胺(N-lsobutyldeca-trans-2-trans-4-dienamide)及芝麻素(Sesamine)[1]。另含微量元素Zn、Cu、Fe、Mn、Cr、Mo、V、Ti、Sr、Ba、Pb、Cd[2]。
参考文献[1]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93。[2]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1989;12(2):1。
药理①对心脏的作用 荜茇挥发油(0.2ml/kg,iv)具有显著预防氯仿-肾上腺素、氯化钡、乌头碱所致家兔、大鼠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能显著提高豚鼠心脏对哇巴因致死的耐量,但无预防氯仿诱发小鼠心室颤动作用[1]。 ②对胆固醇代谢的作用 荜茇油非皂化物40mg/kg,ig,20d,显著降低喂饲含2%胆固醇饲料诱发的外源性高胆固醇血症小鼠TC、(LDL+VLDL)-c及肝脏胆固醇,并明显增加胆汁胆固醇。20、30和40mg/kg,降TC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加。40mg/kg,显著提高ip蛋黄乳液的小鼠血清卵磷酯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性。荜茇油非皂化物有降低血脂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这与其促进胆固醇酯化及排泄有关[2]。荜拨油非皂化物也显著抑制Triton诱发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的升高[4]。 ③抗菌作用 荜茇中提出的精油对白色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3]。 ④其它作用 胡椒碱对家蝇的神经及肌肉组织均有破坏作用,但不及除虫菊。大鼠ip胡椒碱可明显降低直肠温度(主要由于皮肤血管扩张),但重复注射后即不敏感,使动物丧失在高温环境下及疼痛刺激时调节体温的能力[3]。
参考文献[1] 内蒙古中医药 1987;6(3):封三。[2] 中国药理学通报 1991;7(6):463。[3] 中药大辞典.下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571。[4] 中草药1992;23(4):197。
药性性味:辛,热。 ①《海药本草》:“辛,温。” ②《开宝本草》:“辛,大温。” ③《中药大辞典》:“辛,热。”
归经:脾、胃经。 ①《纲目》:“手、足阳明经。” ②《本草再新》:“肝、脾、肾经。”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肺、脾、胃、膀胱经。”
功效:温中,散寒,下气,止痛。
主治:胃寒腹痛,呕吐吞酸,肠鸣泄泻,痰饮恶心,冷痢,阴疝,头痛,副鼻窦炎,龋齿痛。 ①《本草拾遗》:“温中下气,补腰脚,消食,除胃冷,阴疝,痃癖。” ②《海药本草》:“主老冷心痛,水泻,虚痢,呕逆醋心,产后泄利。” ③《日华子本草》:“治霍乱,冷气,心痛血气。” ④《图经本草》:“治气痢。” ⑤《本草衍义》:“走肠胃中冷气,呕吐,心腹满痛。” ⑥《纲目》:“治头痛,鼻渊,牙痛。” ⑦《天宝本草》:“治跌打损伤,腰脚痛。” ⑧《全国中草药汇编》:“胃寒腰痛,呕吐,腹泻,头痛,副鼻窦炎,龋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g,或入丸、散。外用:研粉吹鼻或擦塞龋齿孔中。
使用注意:实热郁火,阴虚火旺者均忌服。 ①《纲目》:“辛热耗散,能动脾肺之火,多用令人目昏,食料尢不宜之。” ②《本草衍义》:“多服走泄真气,令人肠虚下重。”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①配高良姜、肉桂,治腹痛,呕吐,泄泻。 ②配玄胡、细辛、檀香,治冠心病,心绞痛。 ③配蒲黄,治妇人血气不和,丹水不调。 ④配诃子、干姜、肉桂,治虚寒久泻。
方选和验方: ①大已寒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伤寒积冷,脏腑虚弱,心腹痛,胁肋胀满,泄泻肠鸣,自利自汗,米谷不化;荜茇2kg,肉桂2kg,高良姜3kg,千姜(炮)3kg。共研末,水煮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20丸,米饮下,食前服。 ②荜茇散(《圣济总录》)治腹胀,不下食,泄痢:荜茇,干姜(炮)、甘草(半生半炙)各15g,肉豆蔻(去壳,半生半煨)、诃黎勒(去核、半生半炮)、木香(半生半炒)各30g,白术1g。共研细末,每服6g,空心米饮下,日2服,早晚各服1次。 ③荜茇丸(《圣济总录》)治脾虚呕逆,心腹痛,面色青黄,腰胯冷痛:荜茇、木香、附子(炮去皮脐)、胡椒、桂(去粗皮)、干姜(炮)、诃黎勒皮(炮)各15g,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45g。捣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丸,空心米饮送服,日3服。 ④荜茇丸(《圣济总录》)治虚劳脾胃宿冷,不思饮食,四肢怠惰,心下胀满,脐下结痈,及痃癖气块等病:荜茇(炒)、诃子(煨、去子核)、干姜(炮)、人参各30g,桂(去粗皮)、茯苓(去黑皮)、胡椒各15g。捣罗为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20丸,米饮下,日3服,空心食前服。 ⑤二神丸(《普济方》)治妇人血气不和,疼痛不止,及下血无时,月水不调:荜茇(盐炒)、蒲黄(炒)等份为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心温酒吞下,如不能饮酒,米饮下。 ⑥荜茇饼(《医学入门》)治鼻塞脑流清涕:荜茇、香附、大蒜,杵作饼,纱衬炙热贴匈门上,用熨斗火熨透,其涕自止。 ⑦荜茇丸(《圣济总录》)治牙齿疼痛:荜茇、胡椒,2味等份捣罗为末,化蜡丸如麻子大。每用1丸,内蛀孔中。 ⑧《水类钤方》:“治瘴气成块,在腹不散:荜茇、大黄各30g,麝香少许。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30丸,冷酒送服。” ⑨《独异志》:“治气痢:牛乳250ml,荜茇9g,同煎减半,空腹顿服。” ⑩宽胸丸(《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心绞痛:荜茇90g,细辛15g,檀香45g,冰片3g,延胡索30g,高良姜45g。提取浸膏及挥发油,混合装入胶囊,每丸0.3g。每服1丸,日服3次。 ⑾《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牙痛:荜茇、雄黄、冰片各50g。共研为细末,用少许敷在痛牙或龋齿上。”
单方应用:①《圣惠方》:“治痰饮恶心:荜茇,捣细罗为散。每服2g,食前清粥饮下。” ②《经验后方》“治偏头痛:荜茇为末,令患者口中含温水,左边痛令左鼻吸0.4g,右边痛令右鼻吸0.4g。” ③《中医百症用药配伍指南》:“治寒邪外束,火郁于内之牙痛.荜茇,研为细末,外搽痛牙处;日数次。”
医药家论述①李时珍《纲目》:“荜茇,为头痛、鼻渊、牙痛要药,取其辛热能入阳明经散浮热也。” ②张秉成《本草便读》:“荜茇,大辛大热,味类胡椒,入胃与大肠,阳明药也。温中散寒,破滞气,开郁结,下气除痰,又能散上焦之浮热。凡一切牙痛、头风、吞酸等症,属于阳明湿火者,皆可用此以治之。” ③张山雷《本草正义》:“荜茇,脾肾虚寒之主药。惟濒湖谓是头痛、鼻渊要药,取其辛热能入阳明而散浮热。按头痛固有真寒一症之宜用大辛大温者,但鼻渊、牙痛,本皆火症,有人偶用辛散之药,盖亦反佐之义,用作向导,濒湖竟以散浮热,恐是误会,石顽和之,非也。” ④李珣《海药本草》:“按徐表《南州记》:荜茇本出南海,长一指,赤褐色为止。复有荜茇,短小黑,味不堪。与阿魏和合良,亦滋食味。得诃子、人参、桂心、干姜、治虚冷肠鸣泄痢。” ⑤张介宾《本草正》:“荜茇,其味大辛,须同参、术、归、地诸甘温补剂用之尤效。”